王獻之出生在書香世家,自幼受父親的熏陶,幾個哥哥也都愛好書法,再加上母親郗夫人也通曉書理,這讓小小年紀的他,也對書法產生了興趣。據說,在五歲的時候,有一次他正聚精會神地練字,父親悄悄走到他的身後,用力抽兒子的筆,竟然沒有得手。王羲之感慨地說:“這個孩子以後定能成一番事業。”
把墨汁當蒜泥吃了
據說,王獻之在街上無意中看見一幅情景,一位老大娘正把鍋裏炕好的大餅用小鐵鏟扔到幾尺外的籮筐裏,擺得整整齊齊。這讓小小年紀的獻之覺得不可思議,竟然好奇地看呆了,於是情不自禁地上前稱讚:“老婆婆,您的本事真高!”老大娘笑著說:“這還不是幾十年練出來的。王羲之的字寫得那麼好不也是勤學苦練出來的嗎?”其實,老大娘並不知道麵前站著的就是王羲之的兒子。
王羲之的勤奮和專心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吃午飯,他在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裏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別人看到這情景,不禁放聲笑了起來。他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仍舊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這讓王獻之備受鼓舞,他開始潛心苦學,練習書法。
十八口大缸
有一次,父親的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墨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麵上。這讓在場的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
小獻之問母親,自己再練習多久就可以了,不料母親郗氏卻說:“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十八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父親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王獻之的書法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共“中秋不複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二十二個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王獻之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王羲之。王獻之傳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帖》、小楷《洛神賦》(又稱十三行)等,是我國傳統書法藝術的瑰寶。
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但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現存的正是宋米芾的臨摹本。
子換父字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臨走時在家中的牆壁上題了幾個字。王獻之也愛好寫字,他偷偷地把父親題的字擦掉,照原樣題寫上自己的字。王獻之寫好後,仔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寫得不錯,能夠以假亂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牆壁上的字,仍舊以為是自己原先題的字,很不滿意,不覺歎氣說:“我離家時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獻之聽了,內心非常慚愧。從此,他更加認真刻苦地練字,成了一個與父齊名的書法家。
顏筋柳骨
唐代是晉代以後在書法發展的又一高峰,就連唐太宗都極愛書法,常跟大臣褚遂良切磋技藝,他尤其喜歡王羲之的作品。唐朝比較有名的書法家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懷素等。顏真卿的作品,以楷書最多,最有名的《多寶塔碑》結構整密,點畫有法,是學書法的最好教材。
柳公權的書法,楷書尤其出名。最初他學王羲之的字,後來又學歐陽詢、顏真卿,最後融合各家之長,創出了風格獨具的“柳體”,後人把他和顏真卿並稱為“顏柳”。不過,顏真卿的楷書雍容氣派,柳公權的柳書剛勁挺拔,因此又有“顏筋柳骨”的說法。
唐代書法第一人
安祿山叛亂時,北方城池大都陷落了,隻有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第二年正月,叛軍史思明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