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什麼呢?在世界藝術史上,書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堪稱中華文化瑰寶。幾千年來,我國湧現出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其中有書聖王羲之、顏真卿、米芾……
繪畫是最為廣泛的一種藝術,它究竟從何而來?人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繪畫很早就誕生了,不信的話,你可以到拉斯科洞窟,去看看兩萬多年前的原始壁畫,那時的人們對藝術的詮釋比起現在的人一點也不遜色。真是不可思議。
天下第一序
一直以來,《蘭亭集序》就被視為書法精品,廣為傳頌。不過,現在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它的真跡,而是後世的臨摹本。
《蘭亭集序》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所寫。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被後人稱為“書聖”。他自幼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畫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越來越有名氣,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蘭亭集序》名震千古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三月初三,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禊”。
永和九年的這天,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禊。大家一麵喝酒,一麵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搜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竟然一氣嗬成寫出了《蘭亭集序》。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
失蹤之謎
據說,王羲之寫完《蘭亭集序》後,對它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可惜都沒有達到最初的境界,便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藏在他臥室梁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
唐太宗也喜愛書法,尤其喜歡王羲之的字。他聽說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裏,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最終騙得了《蘭亭集序》真跡。唐太宗臨死,命兒子高宗李治將《蘭亭集序》葬於自己的陵寢。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一個叫溫韜的刺史把唐太宗的陵墓打開了,可是就是沒有找到《蘭亭集序》,自此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寫字換鵝
對王羲之來說,除了寫字,還特別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曆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隻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最後兩個人都如願以償。
第一位女書法家
東晉時期,我國曆史上出了第一位女書法家,也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她就是衛鑠,被人們稱為“衛夫人”。衛夫人的祖父、叔父都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有一次,衛夫人向叔父要求學習書法,叔父不以為然地拒絕了,衛夫人很不服氣。從此,每當叔父寫字時,她就湊上去看,然後再躲進自己房裏偷偷練習。後來,叔父發現她決心很大,就正式教她學習書法,終於成為我國第一位女書法家。
王獻之學書
王羲之是大書法家,他的兒子因為父親的緣故,也都是書法高手。其中,第七個孩子最為厲害,成就在各個兄長之上,名氣也最大,他就是王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