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會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規模甚至比華夏國內還要大,並且還都是得現款美元結算,做好的話每年收益十來億美元根本不是難事兒。
這樣用著羅斯國的資源與製造工藝,然後去賺印度三哥的錢,這種生意就甭提會有多爽了,安逸想想都想要笑出聲來。
到此安逸為什麼要收購這家烏爾拉多鉀肥聯合企業,目的也就是非常明確了。
這個生意絕對地能夠賺大錢,對比起石油生意來說話,安全性還高。
畢竟石油做為世界性的戰略資源,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在盯著,除去一些強大的集團勢力之外,甚至國家層麵上也都是一樣。
往往這些石油巨頭也都會具有國家背景,政府官員裏麵也有代言人,擁有巨大的支持力度,這一點上麵來說安逸就是弱勢。
畢竟華夏的國家政策與當前的國力也決定了,萬一安逸因為石油生意而招惹到禍端,是不可能得到多少支持的。
隻是依靠他自己的奮鬥,要想在各種勢力中完全地突圍,把所有的石油都收入囊中也是根本不可能。
所以當初安逸就勞心費力地製定出一係列的措施,用來保證在騰格裏科特油田的權益。
這其中當然有和羅斯國各個強力人物的股份交換,保證這些人會和他在同一條船上。另外就是關於那條石油管道了。這可是一個殺手鐧,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能源危機的出現,整個世界石油價格飛速上漲。
到那個時間,安逸隻有能夠把這條管道順利地架設起來,直接連通到華夏,為華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能源動力,同時再通過一些關係和上層說明利害,絕對會讓國家下定決心進行支持。
到那時羅斯國的伊萬的支持,華夏國內有政策的保護,安逸再小心一些低調行事,安全性上麵才會有保證。
隻是如此之多的掣肘,需要小心翼翼地應對,不能夠有任何的行差就錯,否則就是滿盤皆輸的局麵,所花費的心力簡直不知道要殺死安逸多少的腦細胞。
如果不是這塊油田收益實在太高,並且也真的能夠給華夏帶來巨大的利益,安逸都不會去冒這樣的險。最多是在騰格裏科特油田找新的儲油地點之後,直接就和羅斯國當局打交道,進行一番交易之後取得現金,或者某些政策上麵的支持然後就退出。
畢竟賺的錢雖多,可是風險太大,小命都會有危險,安逸自然考慮得多一些,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可是如果換成的鉀肥生意,這個就會是安全的不同。雖然化肥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可是再怎麼說也隻是一個工業產品,並沒有石油那樣大的影響力。
而且仔細算算,賺錢也根本不會少,華夏本身就對鉀肥需求量每年攀升,再加上印度的需要。另外隨著時間的發展,安逸收購的遠洋運輸公司實力的增加,也可以發展更多的客戶,比如說巴西這類的農業大國。
如果一切正常地的話,隻是鉀肥生意在全世界加起來的話,每年收益個幾十億美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此賺錢的生意,也就難怪安逸肯花費十二盧布去收購了,要知道這筆錢可不隻是一家化肥工廠的錢,而是一家聯合企業,包括工廠礦山在內的所有產業,也已經被安逸通盤收購。
要知道鉀鹽在華夏目前的儲量有限,可是在羅斯國卻是無比的豐富。整個羅斯國的鉀鹽儲量都差不多能夠達到全世界的四五成之多,並且還都比較的集中。
就象安逸所收購的這家烏爾拉多鉀肥聯合企業,就在羅斯國鉀鹽儲量最豐富的烏拉爾地區,擁有一個超大型的鉀鹽礦,如此根本就不用擔心資源的問題。
就在安逸和魯夫參觀完這家烏爾拉多鉀肥聯合企業的鉀肥工廠之後,魯夫也是頗有感慨地強調,收購這家企業的十二億盧布,估計其中的七八個億都是用來買那個鉀鹽礦的,單看工廠的話,最多也就值三四億盧布頂天了。
不過這是安逸的決定,魯夫自然也不敢多說什麼。前事有鑒,安逸做出來的決定還真沒有出現過錯誤,這次肯定也是一樣。魯夫也隻能埋怨自己看不透,卻不敢質疑安逸的的決定。
接下來就是繼續去巡視其他的工廠企業,收富科銀行的職員進行陪同,安逸也是仔細地察問一番製造廠、造船廠以及遠洋運輸公司的財務狀況。
因為海參崴是整個遠東最大的城市,也是遠東的中心,地位相當地重要。再加上這裏有安逸三十億盧布的投資,彼得為了更好地監管這些錢的運用,專門在海參崴成立了一家富科銀行的分行。
其實應該是叫做富科銀行駐海參崴分行籌辦處。一共有職員六名,負責海參崴這四家企業的財務監管工作。
目前來看,安逸的錢並沒有白花,也都已經發揮出重要的作用。這幾家企業得到大量的後續投資之後,也都已經被重新激活,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
其中製造廠和造船廠也正在為遠洋運輸公司進行新船的建造,安逸這次要求要新建兩艘多用途船,用來裝運貨物送往華夏。另外還有兩艘五萬噸級的油輪,準備用來向國內運輸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