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零八章 牆角(1 / 3)

另外當然就是科技提升產量的作用,真可謂是居功至偉,也是總設計師強調的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最直觀體現。

關於華夏科技增產糧食方麵,安逸就知道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國寶級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

自從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發明推廣後,一直到安逸重生的那一年,這項技術已使世界糧食增產四千多億公斤,被西方科學家譽為‘東方魔稻’。

可以說袁隆平就是在用科技的力量,為華夏節約了耕地,贏得了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就在安逸重生的那一年,超級雜交稻第二期目標實現後,按年推廣兩億畝計算,每年就可多增產糧食三百多億公斤,能多養活七千多萬人口。袁隆平袁老對於華夏的貢獻,就算是再大的讚譽也是當之無愧。

至於安逸,也是因為要做關於化肥方麵的生意,自然也要多了解一些華夏對化肥使用方麵的資料。

對於華夏農民來來說——‘肥料是植物的糧食’這一觀點是根深蒂固的。自古以來華夏農民有施用有機肥的優良傳統,數千年來得以保持地力不衰。

但是僅僅依靠農業內部的物質循環,難以迅速和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產量,以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對農產品的需要。正是施用了化肥,為農作物提供了新的養分來源,才能夠生產出了更多的農產品。

就是在六十年代初期,華夏意識到不能僅僅依靠有機肥保持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和食物生產。於是國家從六十年代開始發展氮、磷小化肥,同時進口大量的氮肥。在七十年代又建了十個日產一千噸和成氨的大型氮肥廠,再後來象這樣的化肥項目不斷地上馬,提高著產量和使用率。

也就是在安逸重生的那一年,華夏就已經成為世界上氮肥最大的生產、進口和消費國,同時磷肥的消費和生產,居世界第二、三位。在化肥工廠方麵的投資使華夏得以在基本食物方麵成為自給,而且某些糧食成為重要的出口國。

可以說氮、磷、鉀化肥在華夏農業增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時安逸就看到一個數據,根據在全國布置的五千多個田間試驗結果計算,每公斤化肥增產八公斤糧食產量計算,則在華夏的八十年代初糧食總產中約有三分一是施用化肥得來的。因此,華夏舉國上下都對增加化肥來提高作物產量寄以厚望,也是一直都是在努力發展化肥行業,提升國家的農業產量,養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另一方麵,安逸因為是做過鉀肥這方麵的生意,自然比較了解華夏鉀肥方麵的情況。

就在在發現羅布泊鉀鹽礦床以前,華夏鉀資源保有儲量才不到五億噸,就連世界儲量的百分之三都不到。國產鉀肥滿足率僅占百分之十五左右,每年需要進口鉀肥四五百萬噸朝上,鉀肥的供給不足與耕地普遍缺鉀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

後來隨著華夏經濟的發展,和一些新的鉀鹽礦的發現,以及固體鉀鹽礦床技術上的突破,困擾華夏的鉀肥供需的矛盾才算是稍稍緩解。

可即便是這樣,到安逸重生的時候,每年華夏都需要進口鉀肥一千萬噸,而每噸鉀肥的價格接近六千元人民幣。

這樣算一算的話,就是差不多每年能有六百億人民幣的市場價值。當然進口鉀肥也不可能隻是安逸一家,整個市場不可能讓他一個人所占據,不過現在趁著時間上麵的優勢,占據到一個至高點,取得絕對領先的地位根本不難。

並且還有一點安逸也是早就考慮到。說到對鉀肥的需求,除去華夏之外,世界上麵還有印度和巴西兩個國家。

巴西有些遠,先不考慮,印度三哥可是和華夏接壤,也是一個農業大國,當然更是一個人口大國。出於養活自己的需要,印度每年進口的鉀肥和華夏差不多,並且價格上麵還要高一些,還都是用美元結算。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印度和羅斯國的關係一向‘親近’得很,雙方在各種領域的合作非常地多。

當年羅斯國利用華夏與印度交惡的機會,兩頭逢源,大賣武器裝備,對印度表示支持和肯定,如此瞬間在三哥那裏可謂是好感度爆棚。老毛子兩麵三刀的本性暴露無比,借此可真是占了印度不少的便宜。

比如說羅斯國曾經幫印度改造的一艘類似於‘裏加’號的航母,羅斯國拖延工期不說,更是在不斷地加價,可印度就是樂意當這個冤大頭。另外還有羅斯國的戰鬥機等等比較高精尖的武器裝備,也都是同樣的情況。

反正隻要是印度想要的,羅斯國都會玩一玩加價的把戲,並且還樂此不疲。可是令人奇怪的就是,羅斯國越是占印度的便宜,印度卻越是樂意倒貼,簡直就是一個標準的二百五本質,不斷地刷新著白癡的下限。

當然再後來,安逸也是看到報道,說是印度軍隊內部出現大量的腐化分子,幾乎全部都是和羅斯國有關,如此很多事情也就能夠明白了。

不過這種事情一碼歸一碼,安逸不去摻和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隻需要利用羅斯國在印度的影響力就行。

現在他打的主意就是拿羅斯國的鉀肥工廠產品去敲開印度的市場,依照著羅斯國在印度三哥那裏的地位,達到目標根本就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