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治療方法(六)(3 / 3)

穿針外固定療法,該療法曾一度受輟,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傷情日益複雜,一些學者在以前一些方法基礎上,加以改進,使之日漸完善起來。作為手術療法和保守療法的補充,在骨傷疾病特點發生顯著變化的今天,有其特定的使用價值。它不僅用於骨折治療,在骨病、矯形、肢體延長、骨不連等方麵也有廣泛應用。穿針外固定是介於侵入和非侵入之間的一種方法。它將複位後的骨折端保持其幾何位置相對不變,形成新的空間穩定體係。若忽略針與骨折端的微小變形,其穩定與否可用結構的幾何構造分析判定,要求結構是幾何不變的,且無或較少有多餘聯係,以便達到既保持穩定固定,結構簡單,又較少功能替代,並能使骨折端獲得生理應力。外固定技術,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我國得到較大的發展,臨床療效也有明顯提高,但仍存在不少的問題,應力求達到結構優化、定量控製、滿足骨傷生物力學理論要求。

二、內固定

內固定是骨折複位後,用金屬內固定物維持骨折複位的一種方法。臨床有兩種置入方法:一種是切開後置入固定物;二是閉合複位,在X線透視下將鋼針插入固定骨折。內固定是治療骨折的方法之一,但具有嚴格的適應證,也具有一定的缺點。在骨傷科隨著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複位與外固定技術不斷的提高,大多數骨折都能得到治愈,但是有些複雜骨折及合並損傷采用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仍有切開複位內固定的必要。

1.切開複位內固定的適應證①手法複位與外固定未能達到功能複位的標準,而影響肢體功能者。②骨折斷端有肌肉、肌腱、骨膜或神經血管等軟組織嵌入,手法複位失敗者,如肱骨下1/3骨折伴有神經損傷。③某些血液供應較差的骨折,而閉合複位與外固定不能穩定和維持複位後的位置,應采用內固定,以利於血管長入血液供應不佳的骨折段,促進骨折愈合。如三刃針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④有移位的關節內骨折,手法不能達到滿意的複位,估計以後必將影響關節功能者,如肱骨外髁翻轉骨折、脛骨髁間隆突骨折等。⑤撕脫性骨折,多因強大肌群牽拉而致,外固定難以維持其對位,如移位較大的髕骨骨折、尺骨鷹嘴骨折等。⑥血管、神經複合損傷,骨折合並主要神經、血管損傷者,須探查神經、血管進行修複,並同時內固定骨折,如肱骨髁上骨折合並肱動脈損傷。⑦開放性骨折,在6~8小時之內需要清創,如傷口汙染較輕,清創又徹底,可直接采用內固定。⑧多發性骨折和多段骨折。為了預防嚴重的並發症和便於病人早期功能活動,對多發骨折某些重要部位可選擇內固定。多段骨折難以複位與外固定,應采取手術內固定。⑨畸形愈合和骨不連造成功能障礙者。⑩骨折伴有關節脫位,經閉合複位未能成功者,如肱骨外科頸骨折伴肱骨小頭脫位。B11肌腱和韌帶完全斷裂者。

2.內固定物的材料要求

用於人體內的內固定物,必須能與人體組織相容,能抗酸抗堿,而不起電解作用,必須是無磁性的,固定後在相當長時間內有一定的機械強度,不老化,不因長時間使用而發生疲勞性折斷等。常用的不鏽鋼材料,有鎳鉬不鏽鋼、鋁合金鋼、鈦合金鋼、鈷鉻鉬合金鋼等,以後兩種材料較好。但必須是設計合理、製作精細,否則亦會發生彎曲折斷,產生骨折再移位,甚至發生骨折遲緩愈合和不愈合。

在選擇內固定材料時還應注意:同一部位使用的接骨板和螺釘,必須由同一種成分的合金鋼材料製成,否則形成電位差而形成電解腐蝕作用,內固定物不宜臨時折彎、變形,否則將損壞鋼材內部結構,發生應力微電池,在鋼材內部起電解腐蝕作用。因此手術者必須知道內固定物原材料的性能,用過的鋼板、螺絲釘不能再使用。手術過程要保護好內固定物,不要損傷表麵的光潔度和內部結構等。

(1)手術切開內固定的種類及操作方法

1)不鏽鋼絲內固定

適應證:臨床多用於髕骨骨折、尺骨鷹嘴骨折、脛骨髁間隆突骨折、短小骨的斜形骨折、長管骨粉碎骨折等,有較大骨片分離而又無其他固定方法者,均可采用不鏽鋼絲內固定。

操作方法:按正常手術操作,顯露骨折斷端,如髕骨骨折,可用克氏鋼針在上下兩骨塊鑽2個相應的孔道,注意孔道應在斷麵前後中央,以不鏽鋼絲按褥式縫合的方式穿過4個孔道,用巾鉗將兩骨折塊複位夾牢後,拉緊鋼絲打結,剪去多餘部分,殘端埋入軟組織下麵。如係粉碎性骨折,可行髕骨周邊縫合。也可與克氏針聯合使用,如張力帶固定法。

2)螺絲釘內固定

適應證:一般多與鋼板同時應用,在下列情況可單獨使用。在骨骼突出部位發生骨折,如股骨、脛骨內外髁骨折,肱骨內外髁骨折,尺骨鷹嘴、內外踝骨折等。長管狀骨的斜形及螺旋形骨折,有時也可用幾枚螺絲釘作內固定,但必須有堅強的外固定,否則易發生螺絲釘脫出或截斷,產生骨折再移位。使用時應注意螺絲釘的方向與骨幹相垂直,切勿與骨折線垂直。

長管骨骨折有骨片時,在采用其他內固定器材的同時,也可用螺絲釘將骨片固定於骨折段上。股骨頸骨折可以用加壓螺絲釘進行內固定。此種螺絲釘較普通螺絲釘粗,僅螺絲釘頭部有螺紋,螺紋寬且深,無螺紋部分直徑相對較細,釘的有紋和無紋部分須分別固定於近、遠骨折段內,才能起到相互加壓作用。釘尾需有一寬的墊圈,以防止釘尾陷於骨內。由於加壓螺絲釘多用於骨鬆質,依靠螺紋將上下骨折段扣緊,故所需用的鑽頭的直徑隻需相當於螺絲釘的直徑,不能過大,以防鬆動。

操作方法:

備好足夠數目的不同長短螺絲釘,以便在手術中根據情況選用。以內踝骨折為例說明其操作方法。按常規手術準備,在內踝前方作弧形切口,切開皮膚及深筋膜,注意勿傷及大隱靜脈及隱神經,向後翻開皮瓣,即可顯露骨折部,清除骨折斷端血腫或筋膜碎片。以巾鉗夾住骨折塊使其複位。在內踝下端三角韌帶上作一縱形小切口,暴露內踝尖端,以手搖鑽由內踝尖端通向骨折線並向外上方鑽一孔道,擰入長短合適的螺絲釘。一端洞壁上有一個可供加壓器鉤住的小孔,先用螺絲釘將接骨板固定於一側骨幹上,再將加壓器固定於另一骨折段上,鉤住鋼板,擰緊加壓器的螺絲,使骨折斷端縱向擠壓,然後將鋼板固定於骨折處,使骨折斷端維持壓縮力,以消除斷端間壞死骨組織吸收後遺留的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