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臨床檢查與診斷(六)(2 / 3)

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CT)

CT在骨科的應用範圍如下:

1.脊柱病變

(1)椎間盤突出:在CT上有4種表現:①椎管內椎體後緣出現突出的椎間盤影,其CT值低於骨但高於硬膜囊;②椎管和硬膜囊之間的脂肪層消失;③神經根被推壓移位;④硬膜囊受壓變形。CT診斷椎間盤突出病變的準確率超過90%。對椎間盤術後瘢痕或複發的鑒別CT掃描的準確率僅43%,若行CT靜脈造影增強掃描則可提高到74%。

(2)骨性椎管狹窄(包括後縱韌帶鈣化)、側隱窩狹窄及椎間孔狹窄:由於骨性結構在CT上非常清晰,故診斷不難。腰椎椎管較大,其前後徑的改變有時並不與症狀成比率,而與硬膜囊的大小關係密切,這點在CT上容易顯示,較X線平片優越。黃韌帶位於高密度的椎板和低密度脂肪之間,正常腰椎黃韌帶厚約5mm,其肥厚、增生均可在CT上測出。

(3)脊髓及神經根損傷;利用CT脊髓造影增強掃描可在傷後即時發現脊髓及神經根損傷的程度、椎管骨性結構破裂及移位情況,有助於決定是否需要立即進行減壓手術並判斷預後。脊髓內、外血腫在單純CT掃描時由於高密度的新鮮血液CT值(50~90HU)與脊髓及腦脊液有明顯區別,故起到類似造影劑的作用,而不一定需要作造影劑增強掃描。

(4)脊髓腫瘤:髓內、外腫瘤表現與血腫相似,僅CT值隨腫瘤性質不同而有所區別。

(5)椎體及附件病變:雖然CT的診斷率較X線平片有顯著提高,但不宜作為常規檢查方法。僅對某些平片上顯示困難又有懷疑時才行CT掃描。

2.骨腫瘤CT掃描對骨腫瘤侵犯軟組織及髓腔情況的顯示優於平片,對肩胛帶及骨盆這類結構複雜的病變約95%可提供有助於治療的重要資料。但CT掃描在確定腫瘤的性質及術後早期複發或轉移等方麵仍受到限製,前者不及X線平片,後者不及核素骨顯像。

3.關節病變單純CT掃描可發現X線平片難以顯示的關節內骨折、脊柱小關節及環樞椎骨折脫位。關節造影CT增強掃描對半月板各型撕裂、退行性變,關節內遊離體及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等均有較高診斷價值。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後作關節雙對比造影,延遲24小時後再行CT掃描可得到最佳效果。總的來說CT掃描對關節病變的檢查優於關節造影,但次於關節鏡檢查。

4.其他X線平片可以診斷的骨折、脫位無需CT掃描,但對脊椎爆裂型骨折、腰椎橫突骨折伴腎損傷、骨盆骨折伴腹膜後血腫以及槍彈傷骨折伴彈道位組織損害等情況均可在CT掃描上顯示出來,有利於治療。X線平片上死骨影常見於骨髓炎及骨、關節結核。此外,嗜伊紅細胞肉芽腫、纖維肉瘤時也可見到類似病變。CT掃描對鑒別這些死骨的來源有所幫助。CT掃描對骨愈合的大體形態學變化過程的顯示優於X線平片。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20世紀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先進技術。它是從核子角度研究人體的生理、生化改變及多斷麵顯示組織和器官結構的影像診斷方法。MRI可以在一次檢查中提供CT顯示的解剖資料和放射性核素骨顯像的生理、生化代謝信息,而無輻射損害。是最年輕又最有前途的影像技術。

MRI可顯示額狀麵、冠狀麵、矢狀麵乃至斜切麵的各種解剖圖像,且能在同一切麵上顯示皮膚、筋膜、血管、神經、軟骨、骨、椎間盤和脊髓等各種不同結構,近似大體解剖的斷麵標本,故較其他影像診斷方法易於掌握,對解剖結構複雜部位的病變的診斷最能顯示其優越性。MRI圖像上骨皮質信號極弱,呈黑色灰階,而骨髓信號甚強,呈白色灰階。這與X線平片和CT上的色調正好相反。所以MRI難顯示骨皮質和骨小梁的細微變化,早期診斷有一定困難。

臨床應用:

1.脊柱病變在一張MRI圖像上,可同時顯示脊椎、椎間盤、硬脊膜、黃韌帶、脊髓、前後縱韌帶、硬膜外脂肪、側隱窩及神經根,故對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神經根卡壓綜合征等疾病較其他影像診斷方法容易識別。脊椎炎性病變,椎旁或腰大肌冷膿腫也能清晰顯示,同時能發現脊髓壓迫的部位及程度。

2.關節病變MRI對顯示膝關節半月板和後交叉韌帶損傷能力可超過關節鏡,而對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低於關節鏡檢查。肩袖破裂的大小和部位診斷率較B型超聲或關節鏡更精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在MRI圖像上可分為全股骨頭型、表麵型和環狀、帶狀型,這三型均以異常的低灰階區表現出來。對早期病人的形態學診斷率較X線平片、CT和放射性核素骨顯像均高,但因特異性欠佳,尚不能單用MRI來確診缺血性壞死。

3.骨腫瘤雖然MRI不能顯示骨皮質的細微結構,但對骨髓和骨外軟組織均能明晰分辨,故骨皮質有破壞時仍能對比出來。對了解腫瘤的範圍和鄰近組織被侵犯的情況,相等於CT和γ照像二者效果的總和。MRI診斷骨腫瘤的經驗尚不多,目前難於鑒別腫瘤的類型。有報道利用腫瘤的T1、T2值的測算,可區別其良、惡性以及了解惡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