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蘇軾傳記,近代人樂此不疲,我個人認為,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寫得最好。
我不是作家,隻是一個蘇軾身後1000年的他的崇拜者罷了;我也不是曆史學家,除了初中高中讀過簡單的中國曆史外,沒有專業進修過曆史係。
寫蘇軾確實很好寫,有人說將他從眉山寫到東京,從東京再寫到儋州,就完成了索取稿費的任務了。但蘇軾又很難寫,不能簡單地隻寫出他一生的地理軌跡,要切實地理解領會蘇東坡,必須要領會北宋的曆史。北宋成就了蘇軾,不是曆史的偶然,也不是宋仁宗以後的幾代帝皇的功勞,而是整個北宋政治文化氛圍所成就的,重文輕武的國策、君主開明的政治環境、繁榮的經濟文化環境、以及南北民族大融合及與日漸增長的對外交流,使北宋的讀書人更有了機會掌管起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大權,而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宋朝仕人們也就更有了各抒己見、開闊視野的機會,也就有了古文八大家中的宋五家,有了領兵西疇的範仲淹、韓琦一樣的帶兵的讀書人,有了創立經濟理論、力主變法的宰相王安石。
與李白相比,蘇軾毫不遜色,相反,我認為蘇軾勝於李白,連宋神宗都稱讚李白不如蘇軾博學。蘇軾更是親近平民百姓,他一生為官,東到山東登州,南到海南儋州,西到陝西鳳翔,北到河北定州,是曆代聖賢中地方任職最多的之一,每到一處,必有所治績,與當地人民結下深厚友誼。李白仗劍遊天下,除了在京城做了幾年翰林外,並未做過多少實職,雖然李白也同情勞動人民,但李白為唐朝人民所做的不如蘇軾為宋朝人民所做得多。
蘇軾在政治上堅持原則,這也是他在官場上不能左右逢源最重要的原因,他在政治立場上一生都沒有學會見風使舵,我們並不能說蘇軾的立場在當時都是正確的,但我們可以說蘇軾的立場始終體現了他忠君愛國原則。與同時代的呂惠卿、蔡京等比起來,蘇軾高尚得多。甚至於比起在變法問題上剛愎自用的宰相王安石和頑固不化的司馬光來,蘇軾的立場也是要合理得多。
蘇軾在文學藝術上獨步於宋朝300年而無出其右者,他的詩詞文賦、他的書法繪畫、他的琴藝醫技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對他敬佩不已,在文藝上,可以說他是幾代帝皇的偶像。在宋朝這個人傑百出的朝代,能做到如此獨占鼇頭絕非易事。
蘇軾在人格上清雅高尚。蘇軾一生仕途失意居多,甚至在晚年被流落到海南。除了高太後執政的哲宗“元佑”年間在朝庭任了幾年高品京官外,大都數時間在地方任職或流放,但蘇軾始終樂觀豁達,這一點值得後人學習。
總之,蘇軾是中國曆史的星空上一顆最燦爛的明星,他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精神財富,他的足跡遍及華夏大地,1000年後,當我站在我的家鄉臨安市的於潛中學綠筠坪或我的母校昌化中學前的南屏山時,仿佛還能看到瀟灑俊逸的一代文豪蘇東坡,而他噲炙人口的詩篇也經過一代一代地相傳,如永無休止,正如莊子所說的“脂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