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在平凡中取得成功(1 / 1)

曾任北京外交學院副院長的任小萍女士,在回憶她的職業生涯時說,她的每一步都是組織上安排的,她從沒有過自主權。她雖不可以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但可以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態度。

1968年,任小萍成為當時北京外國語學院年紀最大的一名工農兵學員。大學畢業後,她被分到英國大使館做接線員。在一般人看來,做一個小小的接線員沒多大出息,但任小萍卻把這個普通的工作做得花樣翻新。她把所有在使館工作人員的名字、電話、負責事務都記得滾瓜爛熟,甚至他們家屬的名字和工作情況也記得一清二楚。有些電話打進來,有事不知道找誰好,她就會很耐心地問清情況,盡量幫人家準確地找到人。慢慢地,使館人員都注意到了她,什麼事都願意委托給她,有事要外出時,總是喜歡打電話給她,告訴她會有什麼人來電話,或是轉告一些什麼內容。不僅很多公事是這樣,就連一些私事也委托她來通知,久而久之,任小萍成為全麵負責的大秘書。

大使很佩服任小萍的工作態度,沒多久,任小萍因工作出色,就被破格調去給英國某報記者處做翻譯。

該報的首席記者是個名氣很大的老太太,本事大,脾氣大。聽說她得過戰地勳章,被授過勳爵,前任翻譯就是讓她給趕跑的。她看了任小萍的簡曆,並不想要這個翻譯,看不上她的資曆,後來聽說了她的一些情況,才勉強同意一試。一年後,老太太經常對別人說:“這個翻譯真是比別人要好上十倍。”不久,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再一次被破例提拔。由於她幹得很出色,很快就獲得了外交部嘉獎……

當一個人無法選擇走哪一條路時,那就選擇先把現在的路走好。看似平淡無奇,也許轉眼就是柳暗花明的景象,然後你會覺得這樣的安排同樣很精彩。

在荷蘭,有一個青年,初中畢業後來到一個小鎮,找到了一份替鎮政府看門的工作。這一工作他整整做了六十年,可以說他的一生都沒有離開過這個小鎮,也沒有再換過其他工作。

可能因為看門的工作太清閑,他需要打發時間,於是他的業餘愛好就選擇了又費時又費工的打磨鏡片。就這樣,他磨鏡片也一磨就是六十年。他工作專注、細致,技術絕不亞於專業技師,經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別人的都要高。借著他研磨的鏡片,他終於發現了另一個廣闊的世界——微生物世界。從此,他聲名大振。隻有初中文化的他,被破天荒地授予了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親自到小鎮拜會過他。

創造這個奇跡的就是科學史上大名鼎鼎的荷蘭科學家萬·列文虎克,他老老實實地把手頭上的每一個玻璃片磨好,用盡畢生的心血,致力於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細節完善,終於在這些細節裏看到了上帝,科學也在他的細節裏看到了更廣闊的前景。

奇跡並不在最高處,它往往被放在了很不起眼的地方,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如果一個人始終把眼光望向高處,那麼他的目標就會永遠遙不可及,而真正的機會也就悄悄從身邊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