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危機成就未來(3 / 3)

2000年,美國開始出現IT泡沫破滅,納斯達克指數下跌。2001年,愛立信、北電、朗訊、盡科等跨國公司相繼出現巨額虧損,世界電信業的冬天到來了。2002年,華為出現了曆史上第一次的負增長,華為的冬天也到來了。2000-2002年間,不斷有員工從華為出走,嚴重地影響了留下來的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公司上下的士氣降到了冰點。麵對內憂外患,任正非說:“冬天也是可愛的,並不是可恨的。我們如果不經過一個冬天,我們的隊伍一直飄飄然是非常危險的,華為千萬不能驕傲。所以,冬天並不可怕。”

在任正非的影響下,華為軍心逐漸穩定下來。為了順利度過“冬天”,2001年,華為委托蓋洛普公司進行“客戶滿意度調查”,報告結果是客戶集中對華為的售前、售後服務等方麵不滿意。針對這種狀況,任正非提出“客戶就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

2002年,任正非啟動了市場和產品組合分析項目,加強和客戶的溝通互動,從以前的技術型銷售向營銷型轉變。任正非還印發了《華為公司客戶滿意度研究》,要求所有員工認真學習、討論。華為的營銷理念確立起來:華為不隻是拿到合同,建好網絡,更要為客戶提供長期的服務,和客戶建立長期的友好合作關係。

2003年,華為推出國內首款WCDMA/GSM手機,同年,華為承建的阿聯酋電信WCDMA網絡投入商用,華為投入八年時間和巨資研發的3G轉為商用。2004年,雅典奧運會承辦方直接打電話給華為,要華為提供全套的GSM設備係統,並立即支付大額訂金。2005年,華為被評為“亞太最佳無線設備供應商”。2006—2007連續兩年,沙特電信采用華為大容量、高處理能力的設備,以保持規模宏大的“麥加朝聖”期間網絡的正常運行。華為的3G勢如破竹,在海外贏得了一係列大單,在東歐、獨聯體、中東、亞太等地形成規劃銷售,進入當地的主流運營商。逆境中的任正非思考更加趨於理性,他通過轉變銷售模式和銷售方法、準備充足的現金流,帶領華為度過了“冬天”。

任正非像一根鞭子一樣催促著華為人不斷前進,像狼一樣爭奪國內、國際市場,不斷在公司內施加壓力,不給員工懈怠的機會,迫使沉浸於勝利喜悅中的華為人繃緊神經,繼續奮戰。任正非堅持“不要盲目自豪,盲目樂觀。要居安思危,不要危言聳聽”的理論,帶領華為人攀登上了一個又一個頂峰。

繁榮的背後往往充滿著危機。這個危機不是繁榮本身的必然特性,而是處在繁榮包圍中的客觀環境使然。

準備迎接“冬天”,這就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隻有這樣才能激勵企業員工奮發圖強,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避免危機的發生。即使發生危機,也會力挽狂瀾,轉危為安,保持企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無所應對是最可怕的有目標,就會有方法;有目標,就會有戰略。隻要你想得到,就沒有做不到的,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所應對,無所應對才是最可怕的。

古語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如此,經營—個企業更是如此。作為—個管理者就應該經常思考:我的企業是什麼,它將會怎麼樣,未來五年之後形勢如何?換言之,目標是企業生存的基本戰略。和現在可見的困境相比,那些不為人知的潛藏在企業深處的問題才更加可怕,正所謂無所應對才是最可怕的。如果現在不為將來做準備,那麼勢必麵臨巨大的危機。

很多人認為,在事業的起步階段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非常正常,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可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越是在起步階段出現的問題,越應該引起重視。否則,就會導致企業進入危機重重、四麵楚歌的境況。

IT產品,尤其是軟件,都以極快的速度被淘汰和更新著,這種速度讓你不得不打破傳統的分析、開發、維護操作化的公式。軟件生產廠商每推出一個版本都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因為每個版本的推出都必須考慮到顧客的持續性購買行為。因此,廠商頻頻推出新的版本,不斷將最新的科技融合到最新的版本中,從而提供給顧客使用,否則顧客就會把對新技術的期待轉移到別的廠商那裏。對此,比爾·蓋茨自有應對招式。

在這方麵,微軟始終要求自己走在潮流的前麵,力爭提供給顧客最新、最方便的科技。蓋茨說過這樣一句驚人之語:“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這句話道出了微軟的危機意識——如果沒有創新,沒有領先世界的技術優勢,微軟也不是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微軟屹立不倒的秘密就在於此!微軟始終在創造或進入一個潛在的市場,然後不斷改進原有的技術,並將其培養成一種行業的標準。在微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一種不斷進行的漸進式產品革新,並力求形成產品的新陳代謝製度。這種製度使對手很難在競爭中占到先機,進而帶給微軟威脅。在占領市場後,微軟還不斷改進新產品,定期淘汰舊產品,使公司產品不斷成為行業的標準。

定期淘汰舊產品,不斷推出新產品,這就是比爾·蓋茨應付危機所做的準備。正如任正非所說:“華為總會有冬天,準備好棉衣,比不準備好。”

有目標,就會有方法;有目標,就會有戰略。隻要你想得到,沒有做不到的,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所應對,無所應對才是最可怕的。

應付危機,王永慶自有高招——他建立了“目標管理”製度,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風險,變無所應對為有所應對。台塑集團各產業部門對虧損總是很傷腦筋。也許有人會問,一個已經有五十幾年堅實底子的企業,現在還用為經營狀況煞費苦心嗎?王永慶每年年終大會上都會告誡他的員工們:“如果你們認為我們現在贏利較多而感到滿足的話,那就錯了,我們的處境時刻都很危險,我們需要定期製定可操作性的目標以應對新的變化。”

台塑集團1963年開始製造PVC家庭用品的時候,還是台灣地區唯一的一家生產商。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巨大利潤的吸引,目前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已經多達50多家了。生產的人越多,競爭就越激烈。盡管台塑仍然保持行業老大的地位,但是企業贏利的數字是否合理就有待於進一步分析了。企業在任何時候都需要有計劃的管理,因此企業的目標需要不斷優化。

分析製定目標是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就企業工資支出的情況來看,隨著競爭的加劇,工資水平也逐漸上升。那麼,怎麼樣才是一個合理的工資水平呢?這就需要計劃。如果站在商人的角度看,當然是覺得工資支出越低越好,可是事實證明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工資水平的提高可以從另一個層麵反映出企業發展的態勢良好。所以隻有將贏利作細化的分析,製訂出合理的薪酬計劃才是合理之舉。

在王永慶看來,目標的製定首先是要有可操作性的,即符合企業發展實際需要,不能盲目求大。另外,目標的製定必須求得多方的平衡,必須調動多方資源,因此在一個大目標下應該有眾多小目標,在和企業生存相關的各個領域中都需要有目標。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在於擁有更多的顧客,因此就應該製定市場推廣的目標。企業產品是企業生存的關鍵,因而就應該有創新和提高產品質量以及提高生產效率的目標。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就必須製定符合企業發展的雇傭和發展的目標。企業存在於整個社會中,因而理所當然地要承擔社會責任,所以還要製定企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各項目標。

由此可見,沒有經營目標和計劃的公司很難成長,不能在公司景氣的時候為將來不景氣的時候做準備的公司,也很難渡過日後的難關。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建立一個長遠有效而又具體的目標,同時,這個目標也要不斷變化。企業為了獲得更多利潤,為了讓客戶更加滿意,就必須不斷設定更高的目標,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作為企業家,一定要有目標,有目標就會有方法;有目標就會有戰略,無所應對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們要在安樂背後看到危機,這樣,才能有所應對,規避風險。而當危機來臨時,能夠從容應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