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將創新進行到底(2 / 3)

在船上,那些日用百貨就被旅客搶購一空,但帆布卻沒人要。

下了碼頭後,他就開始推銷帆布,但由於淘金者們都早已將帳篷搭好,誰也不會再費錢費力去搭第二個。眼看帆布要賠本了,李維本來以為帳篷也是淘金者們的必需品,沒想到竟然無人問津,他因此感到非常沮喪。這時,一位淘金工人走過來,注視著他那一堆帆布。

他連忙迎上前去,熱情地問道:“您是不是想買些帆布搭帳篷?”

那工人搖頭道:“我已經搭了一個帳篷,現在我需要的是像帳篷一樣堅硬耐磨的褲子,你有嗎?”那位工人還告訴他,淘金工作很艱苦,衣褲經常要與石頭、砂土磨擦,棉布做的褲子不耐穿,幾天就磨破了。如果用厚帆布做褲子,結實又耐磨,肯定會受到淘金者的歡迎。淘金工人的一番話提醒了李維,他想,反正這些帆布賣不出去,就試著拿它做褲子吧。

心動不如行動,李維立刻用帶來的厚帆布做了工作褲向礦工們出售,就這樣牛仔褲誕生了。堅固、耐久、穿著合適的牛仔褲,立即獲得了西部牛仔和淘金者的喜愛,大量的訂貨紛至遝來。李維不再開日用品店,正式成立了牛仔褲公司。公司開張後,牛仔褲產品十分暢銷,但李維卻對帆布做的褲子很不滿意。因為帆布雖然結實耐磨,但又厚又硬,不但穿在身上不舒服,而且也無法像柔軟的布料那樣,設計出各種美觀合身的款式,隻能做成又肥又大、式樣單調的褲子。他尋找新的麵料,準備加以改進。

不久,法國人涅曼發明的一種布料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是一種藍白相間的斜紋粗棉布,兼有結實和柔軟的優點。李維當即決定從法國進口這種名為“尼姆靛藍斜紋棉嗶嘰”的麵料,專門用於製作工裝褲。采用這種新式麵料製作出來的褲子,既結實又柔軟,樣式美觀,穿著舒適,廣受消費者的歡迎。

左手創新,右手執行。當淘金者在蜂擁著淘金時,李維不去淘金,卻在淘金者身上動腦筋,為淘金者服務,在淘金者身上淘金。由開百貨店到發明牛仔褲,從而掀起了全球“牛仔褲”熱。

創新能力意味著發展,沒有創新將很難生存。曾經有一位社會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人缺少了創新意識,他的生活永遠得不到改變;一個組織缺少了創新意識,這個組織永遠得不到改變;一個社會缺少了創新意識,這個社會永遠不會前進。”

是的,沒有創新意識,我們將一直重複著固有的、陳舊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這樣的話,我們個人和整個社會都不會向前邁進,而處於激烈競爭中的企業隻能走向衰亡。因此,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社會,要想發展,就必須左手創新,右手執行,隻有創新與執行相結合,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敢於打破常規突破思維定勢,善於運用逆向思維和遞進思維進行創新思考,這將是你成功的法寶。打破思維常規,想別人想不到的,做別人做不到的。

創新就是創造主體在創造活動中產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結果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技能。打破思維定式和常規,則是創新的一種表現。

創業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在自己投入的行業中,已經有了許多規矩,而那些規矩會束縛自己的發展,遵循規矩也許能夠安穩地存活,但是不會有任何突破,隻能跟在別人後頭走,怎麼辦?不妨換換思維方式!

打破常規,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金點子,也會產生非凡的效果。

日本東芝電氣公司的一個小職員,就因為打破常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實例。

日本東芝電氣公司1952年前後曾一度積壓了大量的電扇賣不出去,七萬多名職工為了打開銷路,費盡心機地想辦法,但進展的成效不大。

有一天,一個小職員向當時的董事長石板提出了改變電扇顏色的建議。在當時,全世界的電扇都是黑色的,東芝公司生產的電扇自然也不例外。這個小職員建議把黑色改為淺色,這一建議立即引起了董事長的重視。

經過研究,公司采納了這個建議。第二年夏天,東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淺藍色電扇,大受顧客歡迎,市場上甚至還掀起了一陣搶購熱潮,幾萬台電扇竟在幾個月內一銷而空。此後,在世界各地銷售的電扇就不光是一副黑色麵孔了。作為公司的功臣,這位小職員後來成為了公司的股東。

隻是改變了一下顏色,就使大量積壓滯銷的電扇在幾個月內迅速成為暢銷商品,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想法竟能產生如此大的效益呢!

產生這個想法既不需要淵博的科技知識,也不需要豐富的商業經驗。為什麼東芝公司的其他幾萬名職工就沒人想到、沒人提出來?這顯然是因為思維上的定式和慣性使然。

打破思維定式和慣性,善於運用逆向思維和遞進思維,將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正如蒙牛公司總裁牛根生所說:“不管螺絲怎麼設計,正向擰不開的時候,反向必定擰得開。山重水複,此路不通的時候換換位,換換心,換換向,往往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就是用這一招式,使蘇寧電器從當時的困境中脫穎而出,從而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問題。

行業規則的製定曆來都是強者的專利,弱小者、後來者隻能是學習、遵從和等待,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作為當時空調行業的後來者、弱小者,張近東卻大膽創新,打破行規,以一招創新的“反季節打款”改變了行業的遊戲規則,將競爭對手本來擁有的巨大競爭優勢消化於無形,從而提升了企業的地位,獲得了巨大的商機。

當時南京新街口百貨商店、中央商場等國有商場絕對把控著南京空調市場,它們每年到夏季空調即將開始熱銷時,才去空調生產廠家那兒訂購提貨、上櫃銷售,多年來一直如此操作。而又由於它們是空調銷售的主渠道,廠家沒有其他更好的合作夥伴,所以,也就不會有新的廠商合作方式。

而一個令人非常頭痛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國內空調生產廠商,這就是空調的使用是有季節性的(夏、冬兩季使用,以夏季為主),導致空調銷售產生季節性,並進一步導致空調的生產也必須符合這個季節性。每年一到銷售的旺季,工廠的生產能力就會全麵緊張起來,但始終是供貨不及;而銷售旺季一過,各商場的訂貨量就會急劇減少,大量閑置了工廠的生產能力,造成巨大的浪費。雖然工廠可以在銷售淡季時進行一些生產,庫存一部分產品供旺季時使用,但工廠的資金能力、倉儲能力有限,很難做到大量庫存。多年來,這一矛盾一直無法解決,同時商家也為旺季到來時,到工廠拿不到貨而感到煩惱。每年一到空調銷售的旺季,到工廠拿貨就成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

張近東看清了空調生產與銷售廠商兩難這個問題,他意識到,如果能破解這一難題,蘇寧就會贏得競爭優勢。這就是蘇寧的突破口,是蘇寧撬動南京空調大市場的支點。

經過認真地分析,一個創新而又冒險的想法躍入張近東的腦海:淡季的時候給工廠下訂單,反季節打款,商家淡季支持廠家的生產,廠家旺季支持商家的銷售。廠商攜手,共進共退,生產與銷售做到有益的互動。

簡單地說,就是打破一般商家在銷售旺季到來之前才向工廠訂貨的慣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一進入銷售淡季,蘇寧就向工廠訂購下一個空調年度的供貨,與工廠約定好供貨的價格,同時蘇寧將相應的資金提前預付給生產廠家,工廠利用蘇寧的預付資金進行空調的生產,在銷售旺季時保證蘇寧能夠優先拿到貨。這絕對是一個雙贏的奇思妙想。因為對工廠來講,在供貨之前早早地拿到蘇寧的預付款,以此保證銷售淡季時依然可以進行空調的生產,避免了在銷售淡季時閑置浪費工廠的生產能力,而且工廠在淡季時生產,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購成本也會有所降低。此外,工廠生產的計劃性和穩定性也提高了,工廠由此得到了多方麵的收益;而對蘇寧來說,銷售淡季時訂購,廠家會在價格上主動給予蘇寧較大幅度的優惠,更為重要的是,淡季時就敲定落實旺季所需的貨源,比競爭對手搶先一步,憑借價格、貨源兩大優勢,蘇寧就掌握了銷售競爭中的主導權。

趁著強大對手的疏忽,張近東悄然無息地將業內遊戲規則改寫了,以一種全新的模式與工廠進行合作,在不知不覺中取代了對手已有的競爭優勢地位。

由於應用業內創新的模式——“淡季訂貨、反季節打款”,蘇寧在1993年爆發的那場轟動全國的“八大商場圍攻蘇寧”的經典商戰中,將對手一一打敗,而這一秘密武器曝光之後,業內同行立即群起而仿效,逐漸演變成了空調銷售的“行業規則”。

張近東憑借“反季節打款”,使蘇寧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創業就要敢於創新,改變以往的規則,將形勢變得對自己有利,這樣想成為行業中的泰鬥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了。

突破、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動力與保障。在遇到困難時,要勇敢創新,打破原有的規則,製定出新的、更適合市場需求的規則,從而使問題迎刃而解。一成不變的規則是跟不上市場的發展進度的,隻能在市場的滾滾大潮中被淘汰。因此,企業家要敢於突破規則,創造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新規則,這樣才能打造出“百年企業”。

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傑弗裏說:“創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沒有創新,企業管理者肯定會毫無作戰能力,也根本不會有繼續做大的可能。同樣的道理,創新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創造力本身並不是奇跡,人人都具備它,但大多數人由於受到傳統思維的束縛,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思維定式,因循守舊,缺乏創新意識,這樣,就不會有好的想法,好的主意,好的思路,自然就不會有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