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後梁的著名經學家張策,小時候便才智非凡,學識淵博。
有一次,他們家在挖一口水井的時候,竟然挖出了一隻古鼎。那鏽蝕斑駁的銅鼎上銘刻著一行篆字:“魏黃初元軍春二月,匠吉千。”那鼎做工十分精細考究。左鄰右舍看了,都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有的說:“張家真是好運啊,挖到這樣大的鼎,不知道能賣多少錢呢?”“這還用問嗎?肯定是無價之寶了。”“也不見得,得等鑒定過才能知道……”總之,大家說什麼的都有,他們一個個眉飛色舞,好像自己得到了一筆飛來的橫財一樣。
這時,張策正好在水井旁邊玩耍,他看到人們挖出了古鼎,也感到很有趣,便走上前去,細細地瞧了起來。他看了一會,苦笑著說:“各位鄉親啊,不是我說掃興話,這隻‘古鼎’是後人假造的,根本就不是曹魏時代的珍品。”眾人聽了一個個都大驚失色。有個老學究很不服氣,冷笑道:“唉!你這小子不過十二三歲,還是個黃毛小兒,怎麼就能知道幾百年前古物的真偽呢?真是大言不慚!”
張策的父親張同聽到老學究的話也深有同感,他怒聲責問道:“你要謙虛一些,可不要胡說!”張策也不氣惱,隻是輕聲慢語地對老學究說:“老先生,晚輩鬥膽說一下判斷的理由,還請您多多指教。”老學究看張策還很有禮貌,便手撚胡須笑著說:“小娃娃,你倒說說是怎麼回事。”?張策侃侃而談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以後,東漢的年號就改為建康了。這年十月,曹丕接受了漢獻帝劉協的禪讓,做了皇帝,建立了魏國,改年號為黃初。這就是黃初元年,請問哪來的二月呢?可見,古鼎上的篆文說什麼‘黃初元年初二月’,豈不是太荒謬了嗎?”
老學究和張同聽了,相互對望了一眼,覺得他說得有可能是真的,也就不再言語了。眾人紛紛七嘴八舌地說:“張同先生,您何不取出《三國誌》來查對一下呢?”不一會,《三國誌》取來了。張同翻開其中《魏書》一看,果然書中記載的同張策的說法完全一樣。老學究頓時變了臉色,連忙說:“小策真是個博古通今的奇才啊,真是可敬,可敬!”而這時的張策早就跑到一邊玩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