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風雲忽變天地換(1 / 1)

永定十二年,時梁朝皇帝荒淫無道,致使民不聊生,哀鴻遍野。

河平郡傅氏,向來是世代簪纓的大族,祖輩曽出過不少重臣名將。後因不滿梁皇無道,便棄政從商,倒也還算繁盛。

河平郡的郡守最是貪婪不過,便時時尋些名目壓榨於他家。三月以來,關內洪水泛濫,郡守得了皇命籌款,竟肆無忌憚起來。

傅家如今的家主,不過二十五上下的年紀,卻甚是有才華,又廣結善緣,經常救濟貧民。是以在當地十分有聲望。不堪朝廷強征暴斂,索性舉兵反梁。

一時響應者甚眾,勢如破竹,不過六月光景便破了聖德關。聖德關乃梁國最後一重天險,關內盡是千裏沃野,自古一來便有得聖德者得天下一說。聖德關失守之事傳至帝都,年過半百的梁朝皇帝老淚縱橫,當天晚上便寫下罪己詔懸梁自盡。

梁皇膝下子息單薄,唯有一位年方及笈的昌寧公主。萬般無奈,隻得由這位公主黃袍加身做了女君。昌寧公主不僅容貌秀麗,且頗有幾分才學。雖是女流之輩,於政事一道也頗有見地。

丞相李氏,原是當朝國舅,前幾年告老還鄉。忽逢此變,又重新出山。一時整頓綱紀,不在話下。

傅氏軍眾卻不為此變所動,仍舊舉兵大進。梁軍雖不是什麼虎狼之師,卻終究是正經的軍隊,又都是關內的百姓人家出身。到底起了保家衛國之心,士氣大增。兩軍激戰數十日,雙方勝負未分,卻都是傷亡慘重。一時百姓人心惶惶,隻恐戰火連綿不息。

卻不妨這位年方及笄的女君極是有氣性,修書一封與傅氏的首領傅興,道梁朝幾代君主都是殘暴之君,荼毒百姓久矣。此番皇室隻剩一女,龍脈無以為繼。為天下蒼生計,願禪位傅氏,以止戰火。

一時普天同慶,恭迎新君。傅興繼位後,改國號為燕,整頓朝綱,勵精圖治,倒的確比先王賢明許多。輕徭薄賦,改善民生,深受百姓愛戴。

乾安二年,迎娶昌寧公主為後。皇後克己節儉,造福民生。夫婦二人琴瑟和諧,傳為佳話。乾安八年,皇後難產,薨。隻留下一個不足月的女嬰。帝大慟,追諡賢慈,改元為昌寧。

國內雖已平靖,而戰火卻未能止息。梁朝幾代以來,皆是守成之君,貪圖享樂,國庫日益空虛。因多年未有戰事,梁軍軍紀鬆散,實力大減。

北方的羌族趁機崛起,時時騷擾邊境。朝中一味求和,致使邊境連失七城。而羌族實力壯大,日益咄咄逼人,實是養虎為患。

西南的南蠻,原是梁國屬國。趁梁國內亂之際,封疆裂土,稱霸西南。而此時的燕國空有大國之稱,實則國庫空虛,民生疲憊。雖有打虎之心,卻實是有心無力,隻得先隨他去。

這一拖便到了乾安三年。當年五月,羌族再次滋事擾民,連奪邊境三城,殺傷搶奪無數。帝震怒,寫下檄文出兵討伐羌族。十萬大軍在忠義門前立下血誓,必破羌賊。十萬大軍意氣風發地出戰,誰知竟來了個铩羽而歸。十萬鐵騎損傷大半,還失了一座城池。

得勝的羌族越發趾高氣昂,派來使臣說,隻要將邊境十二座城池盡數讓與他,且送上財務補貼此次交戰的損失,羌族自願退兵。帝當然不允,再派將領迎戰羌族。此後二年,燕國軍隊屢戰屢敗,到了乾安六年,邊境十二城盡數歸羌。

帝再要派兵,可惜朝內已無可以迎戰羌族的將領。即便有一兩個,也是貪生怕死之徒,都是推脫不已。帝無法,又萬萬不肯議和,隻得做禦駕親征之計。

說來也是機緣巧合,恰在此時從北邊來了個三十多歲的男子,名叫蕭鼎,自稱有法子對付羌族。皇帝看著這個麵黃肌瘦的男子,將信將疑。

男子說,自己是邊境人氏,此番讓羌族奪取了家園,流離失所,父母發妻都被羌族所殺。如今隻剩下一個七歲大的兒子,寄養在遠親處。而自己則潛伏到前線,勘察地形與羌族的軍隊。迄今為止,已經有所收獲,必能打敗敵軍。

皇帝沒有法子,派人去打探了蕭鼎的身世,確如他自己所說。死馬當活馬醫,竟當真讓蕭鼎做了將軍。

蕭鼎到了前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軍紀。連殺了幾十個違反軍紀的士兵,包括幾個出身顯赫的校尉。至此,軍中人人都對他忌憚萬分,再無人敢不從軍令。

首次與羌族大軍對壘於橫蕪山下,蕭鼎身先士卒,戰術奇詭,最終羌族逼退。此後四月內,蕭鼎奪回了邊境帝都之稱的綏和城。雖然隻收複了一座城池,卻是大梁以來近百年未有過的成功。經此一役,蕭鼎聲名大噪,成為了百姓心中的護國將軍。

皇帝特降恩旨,封蕭鼎為護國元帥,兼綏和候,世襲罔替。蕭鼎亦不負皇恩,穩紮穩打,陸陸續續地收回了居攝關以南的邊境六城。

居攝關背靠天下第一山之稱的崇和山,易守難攻。羌族讓北六城百姓休養生息,物資補給竟也足夠了。此後幾年,蕭鼎大大小小發動了幾十次進攻,卻始終沒有攻下居攝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