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魯迅——近代史上的“孔子”
濃眉大眼,目光中透有幾分沉重和嚴厲;上嘴唇上有濃密的胡須,頭發整齊地豎著,滄桑而冷峻;臉形方正,表情不多;一身青布衫。這是魯迅留給後人的印象。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曾代表了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點燃了無數有誌青年奮起救國的雄心。毛澤東曾說:“如果說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聖人,那麼魯迅就是中國近代文化中的聖人。”
人情如水,冷暖自知
1881年,俄羅斯偉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了,在這一年,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和中國的魯迅出生了。他們三個人都不同程度地震撼著同胞們的靈魂,逝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博愛的宗教情懷和斯拉夫民族的真情;而畢加索和魯迅,都是用新的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
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裏,但在他13歲那年,祖父受到政府的懲罰,他們一家隻好躲到鄉下避難。這時父親長期患病,家境逐漸破敗。家庭的變故讓魯迅從一個受人憐愛的小少爺,變成了目光中有失望和憤怒的少年。原來,別人看到他時話語裏都包含著親切,眼光裏流露著溫存,但當他家家道中落後,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大家不愛理他,言語也少了。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麵目。”多年之後,魯迅仍然在自序中寫下這樣的肺腑之言。
到了鄉下之後,他結交了新朋友。其中就有如“少年閏土”那樣的單純小孩。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去看戲,一起吃地裏偷來的豆子。這段快樂的回憶,成為魯迅久久不能忘懷的珍寶。
病態的靈魂更加需要拯救
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母親四處籌措到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他閱讀了一些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麵的著作,其中有嚴複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使他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要生存,就要學會發展和獨立,這樣的思想,也成為他日後堅持民族獨立自主的根源。
中學畢業時的優異成績,為他贏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21歲那一年,魯迅東渡日本,先是補習了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本來,學醫是因為他希望研究父親病逝的原因,以避免更多的人失去生命。他也積極地學習醫學,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當時的中國人在日本的地位不高,就算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照樣不被人認可。
有一次,他的解剖學得了59分,這是個很高的分數了,沒想到同學們懷疑老師向他露題了。這是身為弱國子民的悲哀。
在觀看幻影片的時候,魯迅看到國人麻木的模樣時,受到了很深的觸動。原來,還有比身體病痛更加可怕的東西,就是精神上的麻木!要改變中華民族的悲劇命運,首先就要改變國人的精神,而文學和藝術,正是精神的結晶。
於是,魯迅棄醫從文,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探討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的病根何在等問題。不過,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被當時大多數人理解,他翻譯的外國小說隻能賣出幾十冊。為了謀生,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開始當教員。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魯迅感到極其苦悶。“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五四運動成為他爆發的導火線,從此之後,他的思想變成鋒芒的文字,開始投向那些麻木的靈魂。
魯迅語錄: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畫外音: 少年時代感受到的人情冷暖,讓魯迅明白了思想上的健康比身體上的健康更加需要關注。他的一生都在批評國民的病態精神,希望通過自己的呐喊喚醒民族的自救意識。如今中國人已經擺脫了奴役,但是否真的擺脫“冷氣”了呢?我們青少年是否可以像魯迅前輩希望的那樣,不顧那些自暴自棄者的話,一心一意地往前走呢?
魯迅小檔案:
曾用名:周樹人、周樟壽
出生年月:1881年9月25日
代表作:小說集:《呐喊》、《彷徨》;散文詩集:《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