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蔡元培——北大的精神領袖
近幾年有人再次將矛頭對準中國大學的改革,一時間各執一詞,眾口難調。將所有人的話提煉成一個中心句,那就是“我們需要蔡元培”。蔡元培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代名詞,他對北大的改革也成為教育史上難以超越的高峰。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現代教育,而他的人品,更值得我們敬佩。
教育大家
蔡元培曾擔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等職。在這些位置上,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提出了“五育” 並舉的教育方針,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這個五個方麵要共同發展。
在兒童教育方麵,他提倡“尚自然”、“展個性”。他設想通過胎教院、育嬰院、幼稚園三級機構來對兒童進行美育教育,讓媽媽和小孩生活在美好、自然的環境之中,讓小孩學習舞蹈、唱歌、手工。他不喜歡讓孩子學習枯燥的知識,而是要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美好和快樂。這正是孩子們真正需要感受的。
蔡元培在家鄉先後主辦過紹郡中西學堂、紹興府學堂、越郡公學、明道女校,積極培養家鄉的青年人才。他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應該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要“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將“學年製”改為“學分製”,實行“選科製”,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倡導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還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
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 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去世後,周恩來送挽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誌在民族革 命;從五四到人 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 主自由。”毛 澤 東特發唁電:“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人生的大憤怒
在很多人眼中,要保持自己的高潔品性,就應該遠離塵世,隱居修行。這樣當然可以一塵不染,但是對社會、對他人沒有任何貢獻。這樣的人生談不上大格局,也自然沒有大憤怒。蔡元培是個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很少在別人麵前發脾氣,但他有人生的大憤怒。
1917年7月3日,蔡元培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北大就職演說,但餘熱未散,他就向當時的黎元洪總統提出了辭職。為什麼?雖然他寫得非常含蓄,其實大家都明白他是在抗議張勳複辟。一年之後,他為“中日防敵軍事協定”又提出辭呈。1919年的五四運動爆發後,政府逮捕了一些愛國學生代表,為解救被逮捕的學生,蔡元培於5月8日遞交了辭呈,並且在第二天就離開了北京。這件事還引起一場校長辭職熱潮——看到政府沒有積極地挽留蔡元培的意思,北京各大學校校長一起遞出了辭職書,蔡元培的威信和人緣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迫於壓力,隻好放了學生。
1923年1月中旬,蔡元培再次憤而辭職,他第二天就在《晨報》刊發了辭去北大校長職務的聲明:“元培為保持人格起見,不能與主張幹涉司法獨立、蹂躪人 權之教育當局再生關係,業已呈請總統辭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之職,自本日起,不再到校辦事,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