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科舉考試時間定在春夏之間,於每年的農曆二月在京師舉行,共計三場,故又稱春闈。
關於科舉的興起,源隋還是源唐,史學界向來是有爭議。但是成為一種成熟的選拔人才的製度,源於唐朝這是毋庸置疑的。
自武德五年,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科舉狀元誕生開始,曆經太宗、武周、玄宗三朝,科舉製度已經逐漸成型。
科舉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定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常科的考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京師國子監、弘文館、崇文館和各地方州縣學館出身,通過學校的選拔考試合格後,由學校局舉薦到尚書省參加各科考試,稱作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
由此可知,要想參加唐代的科舉考試,無論是通過哪種途徑,都是要參加初考的。隻有通過了初考,才能取得參加春闈的資格。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不公平的事情。唐代的科舉,與後世的三年一考不同,乃是一年一考。對於落榜的非長安考生來說,為了參加來年的春闈,就必須返回原籍參加初考。距離近的還好,距離遠的,一來一回,時間就全耽擱在路上了,哪還有時間讀書?
再加上曆屆科考錄取,長安中榜的名額明顯較多,這就導致,有條件的仕子紛紛想辦法入籍長安以及周邊地區,便如同後世的高考移民一般。
而那些沒有條件,又不願返回原籍參加初考的仕子,也不是全無辦法。
唐代科舉允許“公薦”和“通榜”,允許知名人士向主考官推薦優秀人才。於是落榜考仕子可以製作行卷,將自己的詩文作品抄寫在長卷上,投獻給達官顯貴或文壇名人。如果得到他們的賞識和推薦,按照大唐律法,也可以不參加初考,直接參與科舉考試,而且往往能因為得高官賞識,聲名在外,而被錄取,成為了不少仕子心中的終南捷徑。這就是所謂的“投卷”。
在曆史上,因為投卷和薦舉而進入仕途的名人絕不在少數,也留下來了很多流傳千古的故事。
據說王維年輕人時極為自負,曾放言道,不參加科舉則已,如若參加,必得狀元,否則絕不入仕。
王維有沒有這個能力,咱們從後世的角度不好評說。原因也很簡單,他雖然詩才斐然,但是前麵依然有兩個座跨不過的高山,李白和杜甫,說他文采冠絕一代肯定是過了。
而且就在他參加科舉的那一年,王維也遇到了一個勁敵,此人便是張九皋。
沒有錯,他就是開元名相張九齡的弟弟,而且還得到了一個在唐史中出鏡率極高的公主——玉真公主的賞識。玉真公主著人傳信給京都的主考官,讓他其取張九皋為第一名。
王維得到消息之後,立馬慌了。他這牛逼都吹出去了,倘若張九皋真的得了第一,他便是僅列其後,按照他的誓言也不能入仕了。在唐朝,誓言可不像後世那樣,可以隨便亂發。士人之間,極重誠信。所謂人而不信,不可其知,王維即使是真的厚著臉皮入仕,以後也沒有絲毫的前途可言,光是詮選這一關,他就過不去。
於是王維找到了自己的好基友岐王李範。
李範聽了,說好兄弟啊,不是我不幫你,主要是哥們勢力不及那娘們啊,鬥不過她。你還得去找那個娘們,我來幫你引見。那娘們雖然是個尼姑,但是水性楊花,入幕之賓換得一茬一茬的,以你的文才相貌還怕勾搭不上?
於是王維換上華貴的衣服,捧著唐代吉他——琵琶就跟隨著李範來到了玉真公主的家中。
酒至半酣,李範對玉真公主道,我這朋友solo賊6,想不想聽聽?
玉真公主看王維麵容清秀,當下就有些意動,於是應允。王維一首soul下來,頓時技驚四座。於是王維趁熱打鐵,趕緊把自己準備好的詩詞文章呈獻給玉真公主。玉真公主讀了王維的詩,立時被他的才華震驚了,馬上就把張九皋踹到了一邊。
這時,李範才告訴玉真公主,王維生性孤傲,聽說今年科,考張九皋已經被內定為第一,是以不肯參加。而自己惜其才華,這才出此下策,用這種方法,將王維舉薦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