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典型案例】(一)(3 / 3)

2002年,立足於規範幹部初始提名權,他主持製定了幹部職位空缺預告製度,並提請縣委開展了曲周曆史上首次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工作,實現了從“少數人中選人”到“多數人中選人”的轉變。

2003年7月,調任叢台區後,通過調研他發現,作為邯鄲市的主城區,社區工作已經成為承載叢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但由於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幹部隊伍素質不高等原因,不少社區遠未能發揮“服務站”、“穩定器”和“連心橋”的作用。經過深思熟慮,他向區委提交了“聯幫駐”活動方案和街道“大工委”建設體製的構想,以“領導聯社區、部門幫社區、幹部駐社區”的“聯幫駐”活動為載體,以街道社區黨組織和駐區單位“雙向服務,互利共贏”的“大工委”建設體製為依托,構建起了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的共振點,既有效提升了社區黨組織服務經濟建設的能力,又為促進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這一係列的創新舉措,追根溯源,得益於他的勤學善思。

王彥生不愛交際、不愛應酬,卻酷愛讀書寫作,書桌、書櫃甚至辦公室的床鋪上,到處都堆著書;他善於接受新鮮事物,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能熟練使用電腦辦公,後來又開了自己的博客和QQ。他非常勤奮,在涉縣縣委宣傳部從事通訊報道工作時,每年都能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稿件130篇以上。從事組織工作後,他結合工作實際,撰寫了多篇理論、調研文章,許多觀點和思考很有見解,被全國多家刊物發表。

唯賢是舉、無私無畏:把選好人用好人作為首要的政治責任

“選人用人是事關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用好一個人,會激勵一大片;選錯一個人,會挫傷一群人。我們肩頭有萬千責任啊!”這是王彥生常常叮囑身邊同誌的一句話。

他不拘一格選人才,唯賢是舉。現任涉縣縣委黨校支部書記的付岩偉,於1991年4月因文字功底紮實被調入縣委組織部工作。由於敬業勤勉,他進步迅速,很快成為部裏寫材料的骨幹。一年後,縣委組織部成立研究室,要選拔一名主任。當時付岩偉所在的組織科,數他資曆最淺。但作為分管副部長,王彥生卻力薦付岩偉。最終,付岩偉從辦事員被破格提拔成股級幹部。

2001年,曲周縣直機關一名副職在幹部調整時有爭議,但王彥生通過多方走訪,了解到這名幹部性格耿直率真,不太注意說話的方式,但卻是一個很有思想和魄力的可造之材。於是,他舉薦這名幹部到最為困難的基層擔任正職。結果,短短一年時間,這名年輕幹部就打開了局麵,還在年底考評中一舉拿下幾個先進,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王彥生襟懷坦蕩,正氣昭然。他常講:做人要有準則,做事要有原則。在檔案管理中,年齡、黨齡、工齡和學曆是很敏感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一個人的進退留轉,工資福利等切身利益。個別幹部因在招工、入伍時把年齡改大了,後來又想改回去,便多次找王彥生,但這類不符合政策規定的事情,他總是堅決予以回絕,並不厭其煩地講政策、做解釋,保證了黨的政策的嚴肅性和檔案管理的連續性。在他擔任曲周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後不久,原來的一位老領導找到他,想請他幫忙為親戚辦理轉幹手續。因為不符合有關規定,王彥生婉言拒絕了。曾有一名幹部多次找組織要求提拔,並托人說情,在打了近兩年“公關戰”卻毫無收獲後,這個人氣急敗壞地找到王彥生不無威脅地說“你難道不想給自己留條後路?”王彥生拍案而起,針鋒相對:組織原則不是任意交換的籌碼!你這種作風不改,遲早會犯事!事後不到一年,這名幹部就因違紀受到了處分。

2007年,一名開發商想當叢台區人大代表,由於群眾基礎較差,提名沒有通過。他特意找到王彥生,表示“隻要能成事,花多少錢都行”,並當場放下2萬元錢轉身就走。王彥生氣憤地站起來,把錢扔了回去。

為了樹起風清氣正的用人導向,他結合多年心得,總結歸納出幹部工作的“四對”原則:“對千裏馬型幹部不虧待,讓開拓者無憂;對老黃牛型幹部不忽視,讓實幹者無悔;對包青天型幹部不挑剔,讓公正者無畏;對智囊團型幹部不嫉妒,讓諫言者無慮”,並在實踐中嚴格執行。在他工作過的地方,一大批憑實績、靠德才的幹部走上了領導崗位,卻沒有一個人提前從他那裏聽到要被提拔的“口風”,更談不上給他送禮了。曲周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牛玉祿在剛提任副部長時,與幾位同樣得到提拔的幹部商量,一起請王彥生吃頓飯,表示一下謝意。結果話一出,就遭到王彥生的婉拒:“好好幹工作,就是最好的報答。要是真過意不去,就等我見馬克思的時候,送我個花圈就可以了。”2009年2月6日,在王彥生的遺體告別儀式上,牛玉祿恭恭敬敬地獻上一個花圈,淚流滿麵:“王部長啊,要是知道上天是這樣安排的,我寧願永遠不給您送這個‘禮’!”

王彥生不僅舉賢任能,同時對不稱職的幹部也會采取組織措施,但絕不是簡單處理了事,而是幫助他們認識問題、改正錯誤、迎頭趕上。1998年,年僅31歲、時任曲周縣白寨鄉黨委副書記的賈建章,因所轄某村發生突發性事件,在基層組織工作年度考核中排在了最後。按照縣委當時推行的幹部管理末位淘汰製,他被調整到一個偏遠的小鄉鎮擔任副鄉長。正當他垂頭喪氣、打算破罐子破摔時,王彥生來到他身邊,推心置腹地和他談心,得到激勵的賈建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當時,曲周縣正在開展農田林網建設。賈建章吃住在村,沒日沒夜地和幹部群眾一起調樹苗、搞種植、做養護,樹苗成活率高達90%以上,在全縣遙遙領先。5個月後,1萬多畝林地建成了,賈建章的鄉黨委副書記職務也得到恢複。6個月後,又因為工作成績突出被提名為鄉長任職人選。

王彥生嘔心瀝血,甘當人梯,為黨的事業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幹部。在先後擔任曲周縣委、叢台區委組織部長的11年間,經他推薦使用的幹部,沒有一個“帶病上崗”。

牢記宗旨、心係群眾: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

在王彥生的心中,始終有杆秤,秤砣上是老百姓。

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幹部,他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慮,幫民之所需,群眾的需要始終是他的第一任務。1996年8月,涉縣發生數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一時間橋毀房塌。時任組織部副部長的王彥生在自己老家也遭受大災、急需救援的情況下,毅然受命分包西達鎮。帶領同行人員徒步40餘華裏,逐村察看情況。當得知由於山體滑坡,後匡門村2000多名群眾被困大山,他立即帶領幾名工作人員,身背肩扛,翻山越嶺,為他們送去了救命的水和糧!當他們一身泥濘、疲憊不堪地出現在村民麵前時,數百人齊聲高呼:“感謝黨!感謝政府!”

王彥生對生活困難的群眾始終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總是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在曲周工作時,每次下鄉調研或開會,隻要路遇出行的老人或小孩,他總要求司機停下車來帶他們一段,捎他們一程,順便了解一些村情民意。在曲周東路莊村調研時,看到村民李守仁家生活十分困難,馬上掏出一百塊錢,給了孩子,讓他交學費、買書本、囑咐孩子好好學習。又與村幹部一起研究,劃給了李家一片荒地,承包種樹苗,解決了李家的生活困難。在曲周像李守仁這樣的困難群眾和老黨員,他每年要慰問的人竟達到20多個,每個人的名字和情況都清清楚楚,慰問金不足時,就拿自己的工資頂上。

在叢台區工作期間,當他了解到80多歲的高連榮老人,無兒無女,常年癱瘓在床、福利廠下崗職工何梅田和她的丈夫都身有殘疾,沒有收入來源時,立即通過叢西街道黨工委,和這兩戶家庭結成了對子,經常給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慰問金,使他們的生活有了保障。他還多方協調、幾經周折,解決了學步橋小區幾百戶居民的供暖問題。在王彥生的手機備忘錄裏,密密麻麻儲存著孤寡老人的生日、給五保戶送補貼的時間、生活困難黨員情況、承諾給百姓辦的實事等上百條提示信息。他說,這是一本民心帳,隻有還清了帳,才不覺得虧欠,才活得踏實!

王彥生時常懷著深深的感恩之情,心係故土。參加工作後,無論是在縣城還是外調到市裏,他從來都是關心村裏的發展比關心自家的事更操心、更關注。每次因工作原因回到家鄉時,都是直奔村委會,與村幹部商討有關全村發展的一些事情。有時時間短,他連家也顧不上回。他家的房子很舊、很小,還是和堂弟兩家共住,可他從來沒有向村委張口,為自己的堂弟批個新宅基地。他更不會讓家裏人以他的名義給村裏或鄉裏提任何要求。

盡管成年後就和父親離開了山村,但每逢過年,他都要回村看看,為老年人送上食品,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塞上慰問金。2009年正月初五再次回村時,他堅持走訪了村裏所有需要幫助的家庭,每戶都悄悄留下一、二百元。

王彥生就像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溫暖了他人!王彥生工作生活過的地方,無論是涉縣、曲周縣還是叢台區,人們每每談及他,都肅然起敬,讚不絕口。

低調做人、清廉從政: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王彥生為人低調、淡泊名利,一事當前總是為別人著想,為組織著想,為大局著想。在他的心中人品、官德比什麼都重要,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寫到“人活著要有個精氣神兒,人生在世要追求的東西很多,但最先要具備的就應該是——精氣神兒!”

作為一名縣級領導幹部,在他心中隻有責任、沒有特權。在曲周任職期間,為了照顧身體不好的老父親,他對外不聲張,悄悄在縣糧食局第二供應站租借了兩間閑房安頓老人暫住,離開時自己付清了房費、水電費等全部費用。家人到曲周看望他時,他總是堅持讓她們到大食堂自費就餐。

2005年,女兒王玉潔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省委組織部的選調生,被分配到一家街道辦事處工作,他沒有為女兒提供任何方便。直到2009年6月,王玉潔上班4年後,按照有關文件規定,才調到了叢台區紀委工作。而此時,王彥生已經離世4個月了!多年來,王彥生無論女兒結婚、老人去世、就醫看病等任何個人的事情,都從不聲張,從未給任何單位部門添過麻煩。2006年春節,趁著大年初一放假時間去北京看病時,他沒有和單位任何人說,隻是讓女兒陪同,自費住在了一家靠電暖氣供熱的小旅館。

王彥生總是把榮譽讓給別人,把功績留給組織,而從未因個人的事情,向組織上提過任何要求。2002年黨委換屆時,他擔任曲周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縣委推薦他擔任副書記,他卻主動提出把機會讓給其他同誌;2007年叢台區政協正職空缺,市裏、區裏準備推薦他任政協主席,但他主動向考察組提出: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好,還是把機會讓給其他同誌吧。由於王彥生的一再謙讓,他成為邯鄲市在基層組織部長崗位上任職時間最長的一個,達11年之久。

“為人之道在於正,為官之道在於廉。”這是王彥生的人生準則。王彥生對於困難群眾特別慷慨,但自己生活卻比較拮據。自己基本上沒有儲蓄,沒有奢侈生活用品。他和妻子都是靠固定工資生活的,還要贍養老父親和繼母,供孩子上大學,加上林林總總救助貧困群眾的開支,日子一度緊緊巴巴。他剛調到叢台區時,一家人租住在80平米的舊房子裏。兩年後,女兒大學畢業回來,才張羅買了一套90多平米的二手房。當時,還向親戚朋友借了5萬塊錢。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後,他怕自己萬一還不了,便帶著女兒上門一一認賬。王彥生生活非常節儉,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好幾年,在外出差或加班時,基本是在路邊的小攤小店吃碗麵條。他遠離燈紅酒綠,從不涉足高檔消費場所,也很少接受別人因私事所設的宴請。

他的突然離世,令許多熟知他的人難以接受,人們呼喚著他的名字,傳誦著他的事跡……

王彥生同誌雖然已經離開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卻在我們心中矗立成豐碑。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邯鄲這片熱土上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王彥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2009年4月以來,中共邯鄲市委、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中共河北省委先後作出決定,在廣大黨員幹部中,廣泛開展向王彥生同誌學習活動,省委追授王彥生同誌“全省優秀組織工作幹部”稱號。目前,一個以王彥生同誌為榜樣,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紮實推進作風建設、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履職盡責、勤政為民的熱潮正在河北大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