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社會公平,就必須伸張社會正義。有專家指出,應該在四個方麵構築社會正義體係:一是在全社會樹立愛憎分明的是非觀,扶持社會正氣,譴責歪風邪氣,打擊邪惡勢力;二是在各類社會競爭中,如在考試、就業、評職稱、評獎等方麵,堅持公正的標準;三是國家行政部門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對待當事者,在審批、許可、監督、檢查、仲裁、處罰、撥款等方麵,辦事要公正,不能倚勢壓人,不能偏袒親者;四是國家司法部門在刑偵、訴訟、判決、裁決、執行判決等各方麵要依法行事、公正廉明。
如何實現和諧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和目標,如何有效地實施國家或社會文明的標準?專家學者與各級黨政官員提出了許許多多的方案,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讓這個理想和目標、這條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銘刻在為這個理想和目標而奮鬥的人心中,特別是內化為治政者的德性,內化為廣大公務員的職業道德。可以說,如果一個地方的黨政領導能夠在治政實踐中堅持公平正義,這個地方的公平正義一定會大大彰揚。
一個公務員,應該是一杆社會的公平秤,既要能夠公平合理地判別和處理社會上的各種關係與問題,又要能夠大義凜然地伸張正義。如果這杆秤失去了準星,整個社會的是非標準就會變得紊亂,社會成員因不公平待遇積累的憤懣得不到及時宣泄。社會心理就會變得像地震後出現的壅塞湖。壅塞湖的基礎是脆弱的,難以確定何時潰決,而一旦潰決,就會釀成巨大的損失。
6.正氣在身
正氣,原指宇宙浩然蕩蕩之氣。人的浩然正氣表達了堅定不移的信念,遠大的理想抱負,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高尚情操和氣節。天地有正氣,往來成古今。從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到文天祥的《正氣歌》,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這種浩然正氣的驅動,中華民族無數誌士仁人在國家興衰治亂的曆史進程中,或大義凜然赴國難,或披肝瀝膽作奉獻,或銳意進取求變革,表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演繹出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構築了匡正祛邪的民族品格和優良傳統。
一個國家沒有正氣就可能亡國,一個民族沒有正氣就可能滅族,一個黨沒有正氣就會衰敗,一個公務員沒有正氣就會影響一方。孟子反複強調的“浩然之氣”,是一種剛正宏大的精神,是一個人能正道直行的內在激勵機製。作為公務員來說,我們黨在上個世紀末,全麵展開了“三講”活動,其中就有一個“講正氣”。進入新世紀不久,胡錦濤提出了“八榮八恥”之後,全黨又廣泛開展了“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主題教育活動。這樣做,就是要在全黨弘揚正氣,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作為中國當代的“先鋒隊”,公務員應帶頭講正氣,養成公正廉明的職業道德,以之帶動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和全民族思想道德的普遍提高。
新時期新階段公務員所應堅持和弘揚的正氣,不僅包括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而且具有鮮明的階級本質和時代特色,既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高度升華,又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公務員要做到正氣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和實踐性很強的係統工程,必須著眼長遠、把住重點、注重小節,在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中不斷加強修養、提升境界,把正氣內化外煉成一種反映形象的氣質與素質。
做到正氣在身,必須以堅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撐。正氣作為一種情操,作為一種理念,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發長成的。發揚正氣,必是先有正氣蕩乎於胸,然後才能至大至剛,頂天立地。事實反複證明,凡是理想信念堅定的公務員,都會在各種考驗麵前做到無私無畏,不屈不撓;反之,則會萎靡不振,自甘墮落。公務員培養正氣,就必須努力加強黨的創新理論學習,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確保在大是大非的考驗麵前堅定立場,堅持原則,穩住陣腳,顧全大局。
做到正氣在身,必須以嚴格的原則作準繩。公務員弘揚正氣,核心是講原則,做人正派,辦事公正,敢於批評和抵製不正之風和錯誤言行,不拿原則做交易,不以私情廢公事。培養正氣,必須摒棄和遏製“不講黨性講人情,不講原則講關係,不講正氣講義氣,不講同誌講哥們”的不良習氣。
做到正氣在身,必須以昂揚的精神狀態作牽引。講正氣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要樹立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精神。如果安於現狀、暮氣沉沉、不思進取,就難以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公務員培養正氣,必須始終保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強化事業心責任感,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知責思為、知難而進的精神麵貌,以埋頭苦幹、真抓實幹的實際行動,以不甘落後、精益求精的標準要求,努力在本職崗位上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
做到正氣在身,必須以良好的自律形象作保證。“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隻有自己過得硬,才能對別人要求嚴。公務員培養浩然正氣,就必須幹幹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守住清廉、耐住寂寞、擋住誘惑,自覺抵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蝕,始終保持思想道德的純潔和自身形象的正派。
總之,在新的曆史時期,公務員所應培養和具備的正氣,是一種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誌氣”,是一種堅持原則、不怕碰硬的“勇氣”,是一種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銳氣”,是一種嚴於律己、品端行正的“淨氣”。隻有做到正氣在身,才會催生鼓舞人心的向心力,才會迸發遏製歪風的阻擋力,才會激發奮發有為的戰鬥力,才會輻射正己示人的感召力,以良好的形象和過硬的素質推動黨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7.堅持真理、崇尚科學
90多年的曆程,挑戰和考驗不斷,我們黨既戰勝了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和幹擾,也糾正和克服了自身的失誤。勇於堅持真理、崇尚科學,是我們黨戰勝艱難曲折、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經驗。對於執政黨來說,認識並掌握真理、在實踐中堅持真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勇於承認自身的錯誤並堅決地修正錯誤,則往往更難。
現在的各級機關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多的同誌錯誤地認為,堅持真理會得罪領導、傷害同誌之間的感情、影響班子的團結。有的同誌感到,自己是黨委委員或部門領導,書記怎麼說,自己就怎麼做,即使黨委決策失誤,板子也不會打到自己身上,因而認為遇事不必過於認真。可惜,放棄真理,隨波逐流,看似維護了班子的團結,維護了書記的威信,實際上放棄的是黨的原則,維護的是同誌的錯誤,必將損害國家建設,影響黨的事業。歸咎原因,就是一個字“利”,堅持真理,關鍵要敢於舍棄個人名利得失,具有奉獻犧牲精神。
毫無疑問,在捍衛真理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刁難與打擊,這就需要公務員在關鍵時候經得起考驗,敢於無私無畏,同錯誤思想和行為作堅決鬥爭,既不能怕得罪人,又不能怕打擊報複。堅持真理與維護謬誤往往是針鋒相對的,與無視真理的同誌產生矛盾是必然現象。這個時候,如果喪失黨性原則,患得患失,怕這怕那,明哲保身,妥協回避,肯定不能堅持真理。因此,隻有堅持原則,擺脫個人名利得失的羈絆,才能捍衛真理,對黨和人民負責。
科學精神主要是指科學主體在長期的科學活動中所陶冶和積澱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等的總和,其具體內涵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實事求是、表裏如一的精神。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的探索實踐中經常把實事求是與科學精神聯係起來使用,所以人們早已習慣於把實事求是看作科學精神的具體化。實事求是、表裏如一的精神凝聚著崇尚科學、胸襟坦蕩、光明磊落、剛直不阿的修身特質,是人品和人格的高風亮節。實事求是不僅是人品和人格問題,也是科學問題。實事求是,表裏如一就是要人們講真話、講實話、幹實事、收實效。
第二,高瞻遠矚、超越前人的精神。科學永無止境,思想解放永無止境。我國曆史上科學和科學精神的匱乏,使我們長期以來習慣於墨守陳規、思想僵化、視野遮蔽、亦步亦趨。這是一種慣性很大的傳統。想問題,辦事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確立正統性的權威,便於別人承認,其次是趨同從眾,建自己的小廟。這種傳統在國民精神中的比重是相當大的。
第三,寬宏大度、謙恭能達的精神。科學是一個開放的體係,科學隻能在開放中不斷完善。而且,科學在開放中形成了獨特的風險意識和冒險精神。科學的開放性必然帶來科學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或者說科學體係必須經人為地歸類分工之後,才便於深入研究。人類必須以全新的視野和思維重新看待科學:科學問題同社會問題一樣,獲得發展的同時也麵臨不能回避的挑戰,戰勝挑戰就是人類由“無能”向“有能”的跨進。
第四,頑強執著、鍥而不舍的精神。科學的成功不僅依賴於對科學的服膺與尊重,而且更依賴於自覺的奮鬥與犧牲。科學精神是一種奮鬥精神、奉獻精神、犧牲精神。人類曾為科學的進步付出了血的代價,給科學精神塗上了悲壯的色彩。歐洲中世紀,神權一直統治、奴役科學。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不為神權所屈,不為愚昧所欺。他們付出的代價換來了科學昌明,思想解放。
各級公務員崇尚科學,就是要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崇尚科學精神,堅持科學的思維方法。科學思維方法既是認知主體的主觀手段和有效工具,又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和應用;既是以往認識成果的結晶和程序化,又為未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定向開路,使其規範化、效率化、最優化。因此,隻有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推動科學的發展,才能推進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因為科學思維方法引導和規範著科學研究的進展,引導和規範著人們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
8.誠實守信、為人正派
中國古代,“誠”和“信”本來是兩個意義相近的詞,常常用來互相訓釋。中國人一直把誠實守信視為處世之本。認為做人就必須恪守誠信,言必行、行必果,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一個人,如果說話不算數,那麼他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信任他的人也會越來越少。當他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時,等待他的隻能是寸步難行。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如果一個人一諾千金,言必行、行必果,那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尊重他、信任他。不管他做什麼,都會有人願意追隨。誠信是一個人必備的、最起碼的道德準則,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誠實守信”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所謂“誠實”,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弄虛作假,不隱瞞欺騙,不自欺欺人,表裏如一。所謂“守信”,就是要“講信用”、“守諾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誠實不欺”。“誠實守信”是人和人之間正常交往、社會生活能夠穩定、經濟秩序得以保持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誠實守信”在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建設和道德風尚等各個方麵,日益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以誠實守信為榮”,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要求,是提高人們的思想素質、改善社會風尚、保障經濟秩序良性運行的支撐。加強誠信建設,日益成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誠實守信對於政府來講,就是要打造信用政府。而打造信用政府,關鍵在於打造一支忠誠守信、為人正派的公務員隊伍,因為政府的一切行為都由公務員去執行的。一個政府的幹部、一個國家的公務員,一言一行應當切實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上級、對下級、對老百姓“誠實守信”、“為人正派”,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如果對上虛報成績、弄虛作假,隱瞞缺點、掩蓋錯誤,對下隻說不做、言而無信,說的是為人民服務,而做的是為自己的升官發財著想,就必然走向腐敗。
毋庸諱言,時下公務員隊伍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人誠信缺失,有的甚至還相當嚴重。比如不守承諾,違法行政,失信於民;比如急功近利,欺上瞞下,搞形象工程;比如玩數字遊戲,作表麵文章,編造虛假政績,如此等等,已經對我們構建誠信社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