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專題三】 恪盡職守(二)(2 / 3)

11.艱苦奮鬥、淡泊名利

1939年5月,毛澤東在《國民精神總動員的政治方向》一文中講到:我們民族曆來有一種艱苦奮鬥的作風,我們要把它發揚起來。曆史和現實已經證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

艱苦奮鬥,既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行為;既是一種精神狀態,也是一種工作作風。各級公務員要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麵:

一要發揚艱苦奮鬥的思想作風。思想作為一種主觀認識,要符合客觀的實際,就必須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偉大而生動的實踐活動,從實踐中去認識事物的規律性,認識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普遍聯係,把握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事物的規律性往往被紛繁複雜的、雜亂無章的表象所掩蓋,事物之間的聯係性往往要通過長時期的觀察和分析才能發現,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又往往被許許多多的偶然性事件所扭曲。因此,要使自己的思想與客觀的實際相符合,沒有艱苦奮鬥的思想作基礎是不可能的。

二要發揚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艱苦孕育著希望,奮鬥孕育著成功。不論做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又不想付出艱苦的努力,期待著天上掉餡餅,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婦孺皆知的、最簡單不過的道理。因此,各級公務員要把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做好當前工作統一起來,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統一起來。

三要發揚艱苦奮鬥的領導作風。對於廣大公務員來說,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係群眾,最重要的是與群眾同甘共苦,休戚與共,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誠心誠意為群眾謀利益。從政必須艱苦,更要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這就要求公務員正確對待權力,正確對待地位,正確對待自身利益,經常深入地想參加工作是為什麼、現在當幹部應該做什麼、將來身後留點什麼等問題,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切實加強勤政廉政建設。

四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生活作風。提到生活的事情,往往被一些人視為小事,但生活作風確是反映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大問題,切不可等閑視之。今天一提到艱苦奮鬥,有些人就認為過時了。受社會上享樂主義風氣的侵襲,在一些公務員的生活中存在著穿戴比名牌、接待講檔次、花錢如流水等高消費現象。他們把節儉樸素看作寒酸小氣,把揮霍浪費當成瀟灑大方。這樣發展下去,不論是對公務員的個人政治生命,還是對黨和國家的事業,都是非常危險的。

淡泊名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從古到今,有多少人掙紮在名利場上,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能有多少人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其實,公務員最應該做到淡泊名利,要像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一樣,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為人民服務上,做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公務員淡泊名利起碼要做到三點:

一要有大肚能容的“胸懷”。問題到處都有,矛盾無處不在,當前,由於受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個別公務員為了追求個人名利,特別是在仕途升遷方麵,跑官要官,甚至誹謗他人,不惜踩著別人的肩頭往上爬,給其他公務員造成了心理上的傷害。還有一些公務員,時刻堅守自己的本分,一直默默無聞地幹事,但由於工作基礎差或是領導關注不到等原因,在個人進步或表彰先進方麵,沒有被納入上級領導的視野,大夥都認為受了委屈。在這裏,就需要一種胸懷,一種大義,公務員要淡泊名利,必須要有包容的胸懷,不能過分計較和抱怨,但對一些社會醜惡現象,必須理直氣壯的反對。

二要能心甘情願地“舍得”。幹工作就是一種創造,有時更多的還是一種付出。作為公務員,常常要在一些利益歸屬上作出決策,特別是在國家利益和部門利益發生衝突或是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更需要公務員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公務員必須心甘情願地舍得,這種舍得不隻是一種淡泊名利,更多的是一種智慧。

三要會激流勇退地“解脫”。幹部的新老更替、新陳代謝這是規律,一個團隊,一個集體,隻有不斷地充實新鮮血液,才有更旺盛的生機,才有更大的發展。作為公務員,特別是麵對換屆人事調整的時候,要客觀分析自己的情況,一些年紀較大的同誌,要學會放棄。在這種情況麵前,必須以大局為重,做到激流勇退,給年輕人讓位子,給年輕人騰空間。這種在激流中的勇退,更是對年輕人的一種鼓勵,對自己的一種解脫。

公務員隻要做到淡泊名利,就會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從容,就能用淡泊的心態、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每一天,在生活中也會收獲到另一種精彩。

12.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

從古到今,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都是從政道德中最基本的要求,屍位素餐也是曆來都忌諱的。在其位,就要謀其政,沒有勤奮就難謀好其政。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祖父留給周文王的訓條是: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敬重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克服怠惰懶散的習慣就會得吉;讓怠惰的心理占上風就要遭滅亡。漢武帝一次問社會賢達、八十多歲的申公如何治理國家。申公說:“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耳。”意思是說,治理國家政事不在於說許多漂亮話,而是看你身體力行得怎樣。對於那些勤政敬業的楷模,人們皆喜歡借用諸葛亮的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無論是從事什麼行業的人,隻有做好本職工作才算是稱職的人。做不好工作就像一顆鬆動的螺絲釘,可能導致車輛刹車失靈,可能導致飛機失事,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如果全社會的人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麼各行各業就會欣欣向榮、朝氣蓬勃。

對於一個公務員來說,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有兩個作用:一是樹立公眾形象,帶出一種好作風;二是減少失誤,創造的政績經得起檢驗。勤慎是對下屬的最好示範,是無聲的命令。現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們的工作、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從政的環境也極大地改善了。但條件優越,卻造成了一些公務員懶散飄浮、貪圖享受,甚至做官當老爺的不良作風。本來,辦事有了汽車,可以更方便地與基層群眾聯係,但一些幹部下基層的時間卻明顯減少,即使下基層也是坐車觀花,蜻蜓點水,很少在基層過夜,吃苦耐勞的精神差了;本來,辦公添了電腦手機,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基層情況,卻使一些公務員滿足於看彙報打電話,很少到現場了解一手材料,實事求是的觀念淡了;本來,辦公室是談工作的公開場所,現在談工作都在賓館酒店、歌廳舞廳,艱苦奮鬥的精神少了;本來,鄉鎮幹部都紮根在鄉鎮,現在一些鄉鎮幹部成了“走讀生”,上班在鄉鎮,下班回城裏,在群眾中紮根的意識沒了……究其原因: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得過且過;二是奉獻意識不高,理想動搖;三是心浮氣躁,認為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得越多毛病越多,凡此種種。

對於公務員來說,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要求絕不能混同於對普通農民、工人或一般群眾的要求。農民聽雞鳴下田勞作,工人聽鈴聲打卡下班回家,任何一個公務員絕不能說,非上班時間就不管事了。按時上下班固然也是要求,而下班之後並不一定在頭腦中停止了對其所擔任工作職責的研究和思考,也不能對下班之後社會上發生的意外事件置之不理。在某種意義上講,公務員沒有八小時之外。

廣大公務員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就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具體來說:一要盡職盡責,樂於奉獻。各項決策部署出台後,督查工作緊緊跟上來,及時交流情況,反映問題,提出對策,協助領導抓好落實,真正參與到領導的政務活動中去,了解掌握實際情況,要善於碰硬,抓住重點,盯住不放,推動落實。二要加強學習,提高素質。要善於擠時間學習,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的半徑越長、未知的領域越大。當今社會是知識爆炸的社會,不加強學習,就難以適應工作需要,幹工作就會很吃力,就難以適應形勢的需要,做一名稱職的公務員就無從談起。三要轉變作風,務實高效。做人要振奮精神,做事要雷厲風行,始終頭腦清醒,不馬虎大意,當天的文件當天辦、當天的信息當天報、當天的工作當天處理,哪怕不睡覺,也要出結果,切實做到務實高效。在做好領導交辦事項的同時,經常深入調研,善於分析歸納工作中的各種信息,向領導獻計獻策,為領導決策提供有效參考。四要更新觀念,愛崗敬業。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牢固樹立“有為才能有位”的思想,要有所作為,不能無所事事。工作少出甚至不出差錯,辦事有條不紊,抓住主要矛盾;寫作精益求精,把握時代主流;接待熱情大方,樹立良好形象。真正做到把職業當作事業,珍惜在領導身邊工作的特有機會,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把對人生的追求融入到本職工作中去,力爭得到領導的認可和群眾滿意。

13.嚴守職業紀律

公務員必須嚴守的職業紀律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政治方麵

公務員必須堅持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遵守憲法和法律,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維護政府聲譽。不得有散布有損政府聲譽的言論;組織或參加非法組織,組織或參加旨在反對政府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組織或者參加罷工等破壞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的行為。

(2)工作方麵

第一,公務員必須忠於職守,勤奮工作,服從命令,講究效率。不得有玩忽職守、貽誤工作、對抗上級決議和命令以及在處理公務時敷衍塞責、互相推諉等行為。第二,公務員必須維護集體的統一與團結。不得有壓製批評、打擊報複、獨斷專行等不利於集體統一與團結的行為。

(3)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方麵

第一,公務員必須忠誠老實,實事求是。不得有弄虛作假、欺騙領導和群眾以及知情不舉、誣告、陷害他人等行為。第二,公務員必須密切聯係群眾,關心群眾生活,自覺接受群眾的批評與監督,不得有濫用職權、侵犯群眾利益、損害政府和人民的關係等行為。第三,公務員必須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有參與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迷信、賭博等活動以及其他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