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嚴蕊《卜算子》
《紅樓夢》中有個李紈,年少守寡。
宋朝才女孫道絢也是三十歲喪夫,便立誌守節。
她們為什麼不肯改嫁呢。
那是因為程朱理學。
程頤程顥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他們的弟子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欲。
女子就要從一而終了。
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言論。
就要從頭說起了。
眾所周知,宋朝是一個極度重視文官的朝代。
武將沒有實權,就是打仗的時候,也是文官監軍。
一切都是文官說了算。
所以,讀書趕考是時髦的事。
生孩子也不用發愁。
誰家的媳婦懷孕了。
朝廷依照頒布的《胎養助產令》,分娩的時候,就會派產婆來。
小孩子一生下來,就會領到錢,若有棄嬰便由朝廷養著。
等長到六七歲的時候,該入學了,各地官辦學校都不用交錢。
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誦暮弦,洋洋盈耳。
若是當了太學生,每月還可以拿一千文錢,吃住都不用花錢。
這對孤寒士子來說是莫大的福音。
都忙著考進士當狀元立朝堂,替天子分憂,為百姓解愁。
人人尊孔孟,家家誦詩書。
很少有不識字的。
家能著書,人知挾冊。
各種啟蒙讀物應運而生。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神童也如雨後春筍,一個接一個地冒了出來。
司馬光、晏殊、楊億……
五歲能詩,十四歲中進士,舉不勝舉。
少小立誌勤學,文章立身,有筆如刀。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蘇軾父子三人皆為進士,宋祁兄弟二人俱是狀元。
一時之間,興興向榮。
這本是好事。
金人南下,打碎了一切。
靖康之變,宋朝宗室女子俱被俘,被金人送進浣衣院。
宋欽宗皇後朱璉和慎妃朱璿,鄆王妃朱鳳英,在金國不堪受辱而死。
這姐妹三人都是朱熹族裏的人。
朱皇後還是他的堂祖姑母。
很長時間,宋王室都對宗室被俘之事痛心疾首。
朱熹作為儒學代表就站出來振臂一呼:守節。
皇帝很喜歡他的言論,就推廣了,還聘請他為帝師。
浙東遭災,朱熹受命以巡按的身份去浙東救荒。
誰知當地官員都不作為,敷衍了事。
朱熹氣憤不已。
連上六篇奏折,矛頭直指台州太守唐仲友。
那麼多人都抗命,朱熹為何獨獨彈劾唐仲友一人呢。
這裏頭還夾雜著朱熹的一點私心。
朱熹因朱皇後的緣故,他是主戰的,便和辛棄疾私交甚好。
他還為辛棄疾的齋室手書克己複孔、夙興夜寐相贈。
辛棄疾的好友是陳亮。
陳亮私底下和唐仲友有過節。
唐仲友之弟和陳亮是連襟。
陳亮看上了一個官妓。
他向唐仲友請求幫那官妓脫籍從良。
唐仲友不但不幫,還嚇唬那官妓,說陳亮家窮,養不起她,她若是嫁了他就要吃苦雲雲。
那官妓一聽就打了退堂鼓,不肯脫籍。
好事泡湯。
陳亮知曉是唐仲友從中作梗,便懷恨在心,伺機報複。
他跑到朱熹麵前說唐仲友的各種不是,比如唐仲友說朱熹不學無術,誤人子弟,沒什麼真本事卻做了高官。
朱熹被擊中軟肋,他平生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學問。
聽到有人這樣編排他,便氣憤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