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暗自憧憬著自己的未來。
不知自己將要嫁的人長什麼模樣。
以她的身份和樣貌。
應該不至太差吧。
(二)下嫁烏孫
劉細君在江都王府裏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
言行謹慎。
雖說府裏的人是她的同族。
畢竟不是她的父母。
一道聖旨到了江都王府中。
當今聖上的金筆禦批。
宮裏來的人。
細著嗓子。
宣讀了詔書。
烏孫王昆莫遣使來朝,願與我朝和親,結為昆弟之交。
聽聞江都王府劉細君貌美懂禮。
願結秦晉之好。
迎娶為妃。
獻良馬千匹,作為聘禮。
我朝願與之修好。
賜江都王府劉細君以公主之名。
不日出嫁烏孫。
劉細君聽了。
心裏不知是喜是憂。
烏孫王,他是誰。
不認識。
也沒聽說過。
他年齡多大呢。
和我差不多。
還是差很多呢。
如果他是個幾歲的娃娃怎麼辦。
再如果他是個白胡子大叔怎麼辦。
她的心裏七上不下的。
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女子的婚姻不由自己做主。
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而她作為皇族。
隻能是賜婚。
國君讓她嫁誰,她就嫁誰。
決不能違抗。
不然就是抗旨不尊。
違了君命。
她還能活麼。
父母不就是這麼死的麼。
難道她要步他們的後塵麼。
不,她要活著。
或許不是很糟糕。
烏孫王,好歹是一國之君。
聽著很不錯。
她哪裏知道烏孫是什麼樣的呢。
烏孫離長安很遠。
當然,它離江都就更遠。
沒有萬裏遠。
也有千裏遠。
遠的望不到邊。
它在關外大漠荒煙裏。
國君為什麼要把一個柔弱的女子嫁到那麼遠的烏孫呢。
隻為了疆域。
為了他的國土。
也為了不讓邊關發生戰亂。
不廢一兵一卒。
而能讓邊關得以安寧。
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親。
兩國聯姻。
是親戚。
你的便是我的。
怎麼好出手掠奪呢。
這是一個妙策。
想出這個妙策的是張騫。
張騫是外交使臣。
他所做的事就是在邊外行走。
把長安城裏的好東西帶出去。
再把外麵的好東西帶回來。
他每次都會走很遠。
去很多地方。
有的歡迎他。
也有的不歡迎他。
烏孫就是一個歡迎他的地方。
而匈奴就是一個不歡迎他的地方。
他還被匈奴人抓住關了幾年。
他逃了回來。
就像國君獻了這個和親的妙策。
而劉細君就是最好的人選。
沒有之一。
她是皇族。
也到了出嫁的年齡。
這個重任應該由她來承擔。
她本是亂臣賊子之後。
國君仁厚。
寬恕了她。
她應該感恩戴德。
知恩圖報。
不應推辭。
她在這江都王府中。
雖說沒有身生父母在身邊。
可自己終究是皇族。
這王府中人也算她的親人。
若是遠嫁到了那烏孫。
便真的是一個親人都沒有了。
事已如此。
她這無父無母之人。
便也隻能聽天由命了。
聖旨已下。
讓她嫁到烏孫。
她嫁便是了。
就算那烏孫國再小。
她也是一國後妃呢。
並不比公主的頭銜差。
國君也很看重她的這次出嫁。
嫁妝很豐厚。
衣物裝了好幾車。
隨嫁的侍從數百人。
她是以公主之禮出嫁。
烏孫自是不敢看輕她。
但還是出了岔子。
匈奴也把公主嫁到了烏孫。
這下就有兩個烏孫王後。
細君是右夫人,匈奴女為左夫人。
二女侍一夫。
勢必爭寵。
大漢的公主怎能被人看低呢。
她到了烏孫,就把好吃的,衣物什麼的,送給烏孫貴族們。
獲得了稱讚。
他們稱她柯木孜公主。
因她的皮膚白得像馬奶酒。
烏孫人遊牧為生。
今天住這兒。
明天搬到那兒。
他們住帳篷。
細君公主是住不慣的。
還好她帶來的工匠很快就給她建了居住的宮室。
她安頓了下來。
也看到了烏孫王昆莫。
真是失望嗬。
他竟年邁又體弱。
連孫子都比她大了。
細君暗自垂淚。
她心中所有美好的願望。
都瞬間破滅了。
(三)抑鬱而終
正值豆蔻年華的細君公主。
遠嫁烏孫。
她聽不懂烏孫話。
因她是突然被賜婚烏孫的。
根本就來不及學烏孫話。
初來乍到。
言語不通。
她說什麼,烏孫昆莫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