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楚國出了個有名的孝子,其姓其名已無從考證,隻知道他的號叫老萊子。老萊子與大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著有15篇專門闡述道家奧妙的文章,名氣很大。名氣歸名氣,人歸人,老萊子在家裏可是個老實本分的兒子,恭敬地侍奉父母雙親,要多孝順有多孝順。 老萊子一生沒有做官,家境貧苦,生活艱難。他與妻子辛勤地種莊稼種蔬菜,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靠勞動汗水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夜深人靜之時,他才坐在燈下讀書寫作,去思索、探究世界和人生的真諦。 當時,世道衰微,諸侯爭霸,戰事頻仍,災異屢見。為使父母免遭兵荒馬亂之苦,老萊子與妻子陪著老人,逃到蒙山(今山東中部)南麓定居,開荒種地,自食其力。初來乍到,人地生疏,那定居的困難是可以想象的。好在他有一顆孝心和一雙大手,什麼樣的困難也難不倒他。他砍來一些蘆葦、莎草和蓬蒿,搭了兩間小屋,權且避風驅寒;又用木頭做成床,用蓍艾織成席,盡量讓父母睡得舒服些。最困難的還是缺少吃的,沒有糧食,沒有蔬菜,怎麼辦呀?老萊子是個不怕苦不怕累的漢子,抓緊時間到山上砍柴,然後挑到集市去賣,用賣柴的錢買回米麵、油鹽、醬醋什麼的,供父母享用。可是他能砍多少柴、買多少糧啊?所以他讓妻子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把米麵留著給父母吃,而他和妻子則經常吃野菜充饑。 老萊子夫婦在自家門前的山坡上開墾了一塊荒地,種上莊稼,種上蔬菜,精心作務,精心管理,鋤草、施肥、灌水。大地不負有心人,春去秋來,那地裏的莊稼、蔬菜成熟了:黃燦燦的穀子,亮晶晶的玉米,愣頭愣腦的大白菜……荒涼的山坡上憑空增添了盎然的生機。老萊子全家出動,抓緊收割,再不用為餓肚子發愁了。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轉眼間老萊子已經70歲了。他的父母更是老態龍鍾,滿臉皺紋,滿頭白發,行動不怎麼便當了。老萊子一腔赤誠,一片孝心,對父母體貼入微,關心備至,隻希望二老長命百歲,安度晚年。他認為,兒子在父母跟前永遠是個孩子,不能因為自己年老體邁而使父母傷心。為了讓父母生活得快樂和開心,他想方設法引逗老人發笑,喚起老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一次,他在臉上塗滿油彩,穿著一件五顏六色的花衣,像嬰兒一樣在地上爬,翻跟頭,學狗叫,直把父母逗得笑出了眼淚。又一次,他弄來一麵大鼓,邊敲邊唱,活像一個賣唱藝人。唱詞都是孩提時代父母教給他的那些傳說故事,什麼女媧補天呀,大禹治水呀,武王伐紂呀,等等。演唱中,他並不完全根據史實,隨心所欲,瞎編亂湊,有時還怪腔怪調,穿插進去一些莫名其妙的離奇情節,目的隻有一個:讓父母聽了高興。還有一次,他挑水進屋,故意跌倒,躺在地上學嬰兒啼哭。父母上前攙扶他,他一躍而起,說:“我是跟二老耍哪!”父母老臉笑成了一朵花,說:“這孩子,老了老了還這麼頑皮。” 老萊子避世躬耕、孝順雙親的事跡遠近傳播,天下聞名。大學者孔子也聽說了,感歎地說道:“對於父母雙親來說,兒子年邁並不算老;而讓父母雙親傷心,才算是真正的老。像老萊子,這才可以說是不失孺子之心啊!”經孔子這麼一說,老萊子的聲名更大了,慕名而來拜謁求教者絡繹不絕,寂寞的山穀頓時變得不安靜了。 一天,蒙山腳下突然來了一隊人馬,旗幟鮮明,鼓樂喧天,衣著華麗的武士手執刀槍劍戟,高大的禦車裏端坐著一個頭戴金冠、身穿龍袍、腰束玉帶的大人物。他們是誰?來到這偏僻的山鄉幹什麼?原來車裏坐著的那個大人物竟是楚國的國王,他是專門來聘請老萊子到朝廷當官的。 春秋時期,各國國君都想富國強兵,稱霸諸侯,號令天下,楚王當然也不例外。他聽說蒙山有個老萊子,不求榮顯,自甘淡泊,滿腹經綸,事親至孝,斷定這必是個賢才能人。假如能將這個人聘到朝廷做官,那麼該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因此,楚王不惜萬乘之尊,屈駕來到窮鄉僻壤,登門求賢來了。 老萊子正在家中陪父母說笑,不清楚山下發生的事情。當楚王的侍從敲門、通報、說明來意以後,老萊子勉強去見楚王,態度不亢不卑。楚王重申來意,誠懇地聘請老萊子出山輔政,建功立業,許諾他高官厚爵,榮華富貴。可是老萊子對此毫不動心,心中隻想著一件事,就是父母雙親年事已高,自己要整天守在跟前,照料老人,侍奉老人,盡做兒子的孝道。他婉言拒絕了楚王的聘請,表示父母在世之時,自己絕不離開父母半步,懇請楚王體察自己的孝心,另聘高明。楚王見老萊子態度堅決,也就不再強人所難,帶著隨從而去。 楚王造訪老萊子的消息傳開,人們對老萊子更加好奇、更加敬重了,蒙山南麓一時熙熙攘攘,車水馬龍,都以探望和結識老萊子為莫大的榮耀。老萊子考慮父母已近百歲,過慣了平靜的生活,承受不起過多的紛擾,於是下了個狠心:搬家。他征得父母的同意,把家搬到長江南岸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一切重頭開始,建屋、墾荒、種莊稼。生活粗安,他仍像從前一樣,常在父母麵前翻跟頭,學狗叫,說唱滑稽有趣的故事。他說:“人生在世,不應有什麼奢求。鳥獸身上掉下來的毛織成布就夠我穿衣,鳥獸覓食遺落的糧粒就夠我吃飯,還有什麼不滿足的?重要的是侍奉父母要至誠至孝,不忘養育之恩,克盡孝敬之心。”這就是他做人的原則,也是一個赤誠孝子崇高情懷的流露和錚錚心聲的表白。 老萊子晚年的事跡史無記載。不過可以肯定,他一定是在把父母養老送終以後,繼續安貧樂道,最終老死山林的。後世有人寫詩頌揚他的孝行,說:“古稱純孝老萊子,曾著斑衣效小兒;博得雙親歡喜甚,每多啼笑忘言時。”又說:“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