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卒們虐待犯人,無所不用其極,他們製造了一種名叫“軟梏”的刑法折磨犯人,章太炎後來回憶說:“其法以帆布為梏,反接兩手縛之,加以木楔,名曰‘軟梏’。梏一小時許,則血管麻木,兩臂如針刺狀,雖巨盜弗能勝,號呼宛轉,聲徹全獄,其虐較拶指為甚。凡獄囚與外交通書劄,則以此鉗製之,故暴戾之狀,不聞於外。餘複受梏三次,由今思之,可以致死者數矣。”
章太炎生性暴烈,哪裏能忍受這般欺淩,剛開始他常常奮起反抗,“以拳擬之,或奪其椎”,與獄卒對打。他當然不是身強力壯的獄卒的對手,所以因此吃了更多的虧。在這方麵,鄒容因為懂幾句英語,可以同獄卒講些道理,沒有受過軟梏。
這兩個革命者,在監獄中相依為命,有了煩惱,受了欺淩,互相安慰,兄弟之情愈加深厚。章太炎寫下了飽含深情的詩篇《獄中贈鄒容》:
鄒容吾小弟,被發下瀛洲。
快剪刀除辮,幹牛肉作餱。
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
臨命須摻手,乾坤隻兩頭。
鄒容和詩一首《獄中答西狩》:
我兄章枚叔,憂國心如焚。
並世無知己,吾生苦不文。
一朝淪地獄,何日掃妖氛?
昨夜夢和爾,同興革命軍。
入監後不久,章太炎決定以死抗爭。在行動前,他與鄒容有過一番披肝瀝膽的對話。他對鄒容說,你我的身體都很虛弱,又都不能忍受獄卒的*,與其這樣受他們的迫害而死,還不如想個別的辦法。我們的監禁期,你是兩年,我是三年,你應該活下去,我應該比你早死。鄒容回答說,大哥要是死了的話,我也不願留在世上。章太炎講了戰國時代伍子胥一家的故事。楚王要殺他們全家,命他的父親將兩個兒子都召來。伍子胥的哥哥去了,被殺,伍子胥逃跑,後來回到楚國,為父親和兄長報了仇。他接著說,我們兩個人不能都被殺掉,應該有一個人活下來報仇。現在外麵對監獄裏的情況議論紛紛,如果我死了,他們必然會害怕輿論的譴責,對你就會寬大一些。
於是章太炎考慮自殺的辦法,當時監獄裏沒有刀斧毒藥之類的東西,隻有絕食的辦法可行。鄒容聽後對他說,活活餓死,不是大丈夫所為之事。章太炎引經據典回答:中國曆史上餓死之鬼很多,可以舉出五個,第一是伯夷,第二是龔勝,第三是司空圖,第四是謝枋得,第五是劉宗周。前三個人我不願效法他們,如果像後麵兩個人一樣餓死,我心甘情願。
謝枋得是南宋詩人,抗元英雄,他在失敗後流亡各地,以賣卜為生,元朝強迫他出仕,地方官將他押到京都,他在那裏絕食而死。劉宗周是明末學者,與南明政權共存亡,絕食二十天而死。章太炎念念不忘反清革命事業。
章太炎和鄒容這番談話既表現了他的高尚的革命情操,也充分表現了他和戰友之間的深摯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