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為唇齒”比喻具有利害關係的雙方彼此相互依存。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誌·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三國時期蜀國有一位老將軍,名叫鄧芝。他對於蜀吳聯合共同抗擊魏國有著很大功勞。
原來劉備在世的時候,吳國孫權曾派人到蜀國,商討兩國和好,一起抗魏。蜀國也派使者去過吳國回拜孫權。可是劉備死了以後,與吳國那邊和好的事情不再提了,為此諸葛亮很十分擔心,怕吳國改變主意,不再與蜀國和好。
一天,鄧芝來見諸葛亮,說:“先帝故去,今主上幼弱,現在應該派人與吳國談判,重修友好。”“你說的對呀,我每天擔心的就是這件事!可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人當使者去吳國,現在可找到了……”諸葛亮高興地拉住鄧芝的手說。“那是誰呀?”鄧芝十分急切地詢問。諸葛亮笑了:“就是你呀,你去吳國最合適!”
鄧芝到了吳國,孫權稱病不見他。鄧芝猜到孫權變了心,不打算與蜀國友好了,可能吳國要依附魏國。鄧芝就寫了一封信,送給孫權。信上說:“我這次來不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孫權這才答應召見鄧芝。
孫權坦率地告訴鄧芝:“我是誠心願意與蜀國和好,可是擔心的是劉禪幼弱,國小勢微,如果魏兵攻擊,你們自身難保呀,我為這事憂慮啊,因此猶豫不決……”
鄧芝說:“吳、蜀兩國四州之地,這是成就王業的基礎。諸葛亮乃當今英傑,蜀國地勢險要十分牢固;吳國有三江之阻,固若金湯。假如把我們兩國的優勢合為一股,像唇、齒那樣互相幫助,進攻可以兼並天下,退卻可以鼎足而立。這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嗎?如果吳國屈服魏國,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孫權沉思良久,緩緩地說:“你說得很對,還是吳蜀聯合為妙!”接著吳國拒絕了魏國的和談要求,另派使臣與蜀國商談和約。鄧芝後來當上車騎將軍,為蜀國屢建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