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作為一句成語,形容人學好、做好事難;學壞、做壞事容易。
此典出自《國語·周語》:“水火之所犯猶不可救,而況天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周朝周敬王的時候,名叫朝的王子興兵作亂,他們占據了王城洛邑。周敬王被攆到劉地、滑地,後來得到晉國的救援,才到了成周這個地方。這時王子朝雖然跑到楚國去了,可他的餘部仍然控製著王城洛邑。周敬王不敢回去,於是便在成周住下。
周敬王的卿大夫劉文公和萇弘,想在成周築起城牆,使它成為王城,就派人去晉國請求支持。晉國的國君魏獻子準備答應他們的請求,來聯合別的諸侯國,從而幫助周敬王在成周建立一個王城。正好這時衛國的大夫彪傒來到這裏,聽說築城的事,很不讚成。然而他沒有公開表示意見,而是去找周敬王的另一位卿士單穆公,他十分誠懇地對他說:“我看萇弘這個人馬上就要遭殃了。天的支柱是不能壞的,而一旦壞了天也就不能支持了。現今周朝的支柱已經壞了,已經支持不下去了,這是天意,人力是無法挽回的。周朝從幽王以來,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俗語說得好: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作好事像登山那麼費勁兒,可學壞、墮落下來就像山崩一樣,速度快得很呀!你回顧曆史上各朝各代的興衰,哪個不是如此!先前的夏朝從孔甲開始亂法,僅經過四代就滅亡了;商朝的興起從玄王開始,勤身修德,經過十四代才獲得天下,可是從帝甲開始衰落,隻七代就垮台了。周朝經過十五代才建立起來,可是從周幽王作戰到現在又過去十四代了,已經無法補救了,滅亡是必然的了。可是萇弘還想扶植它,這不是白費工夫嗎?恐怕他將來還可能因此招來災禍呢!”
沒過幾年,果然應了彪傒的話,萇弘被人所殺,而且遭到滅族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