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比喻兩者互相依存,利益攸關。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春秋時期,秦國的國君秦穆公比齊桓公更有策略,他不但肚量大、毅力強,而且深沉穩健。秦穆公一向埋頭苦幹,也不跟中原諸侯耍手腕用計謀。他認為要做大事,僅憑一、兩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還得有精英分子一起協助,於是他殫精竭慮網羅天下的人才,他第一個找到的人物是百裏奚。百裏奚和寧戚一樣,原是替人家牧牛的,秦穆公卻請他做宰相。
百裏奚是虞國人(虞國,在山西省平陸縣東北,在三門峽附近),他去找蹇叔,蹇叔引著他去見大夫宮之奇。宮之奇請他們留在虞國,還說他非要介紹他們去見虞君。蹇叔搖了搖頭,說:“虞君貪愛小便宜,不像個大人物。”百裏奚說:“唉!我已流浪多年,現在隻想安定下來,我就留下來吧!”蹇叔歎了一口氣,說:“這也怪不得你,不過,我還是得回去。如果以後你想到我,就到鳴鹿村來找我吧!”從此,百裏奚就跟著宮之奇在虞國做大夫,誰知真的不出蹇叔所料,虞君為了貪圖小利,竟連國家也葬送了。
公元前六五五年(就是齊桓公糾合諸侯在首止開會那一年),晉獻公派大夫荀息到虞國,送上一匹千裏馬及一對價值連城的玉璧,說:“虢國(又稱北虢,在山西省平陸縣,在三門峽附近)多次侵犯我們,我們打算跟他們拚個你死我活,貴國可不可以借給我們一條道路,讓我們通過?”虞公隻是把玩著玉璧,同時鑒賞著千裏馬,說:“可以!當然可以!”宮之奇勸阻他說:“不行!不行哪!虢國跟咱們的關係,就如同唇齒相依一樣,俗話說‘唇亡齒寒’,隻要我們兩個小國互相幫助,就不至於被別國蹂躪,萬一虢國不幸傾覆了,虞國一定也保不住。”虞公反駁說:“人家晉國誠心誠意送來這個無價之寶跟咱們交好,難道咱們小氣得連一條道路都不能借人家走走?再說晉國比虢國強盛十倍以上,就算失了一個小國,可是交了一個大國,有什麼不好?”宮之奇還想再勸說,卻被百裏奚攔住了。宮之奇退出來,對百裏奚說:“你不幫著我說話也就罷了,為什麼要阻擋我?”百裏奚說:“跟這種有眼無珠的人講道理,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馬路上,算了吧!”宮之奇預測虞國難逃滅亡的命運,就悄悄地帶著一家人跑了。
晉獻公派大將軍裏克領著大軍,如若無人似的穿過虞國的土地,十分順利地滅了虢國。回程時順便也滅了虞國,取回了千裏馬和玉璧。虞公和百裏奚都做了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