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做人的快樂是什麼?”僧人沒有正麵理會男孩的話,追問道。
男孩想了想,無從回答。
“做人的快樂就是如何做好一個人,做好一個人首先要做好一個男人或是一個女人,上蒼既然安排了你男兒身,你就應該快樂地生活,倘若男兒身都不快樂,又何以快樂地做強行得來的女兒身?快樂不是因為身體,而是心。”
男孩有些羞愧地低下了頭。
後來,男孩跟著僧人去寺院靜心休養了些時日,漸漸地忘記了要去做變性手術的事情。再後來,男孩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一直用著一顆快樂的心去麵對。
快樂是一種想法、一種氛圍、一種心念、一種感覺,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讓快樂種子種在你的心田。古人雲:“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厲害,誰能蒙昧我?”
誰知道天堂在哪裏?
誰知道天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誰知道怎麼樣才能走上去天堂的路?
沒有人!
但是隻要你的心寧靜快樂,人間也有天堂,而且就在你眼前,就在你心裏。正如一首詩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個人,隻有永遠擁有充滿夢想和激情的心靈,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意義,也才能從真正的意義上享受生活!
胡因夢認為:人生到某個階段,關心的不是物質,反而是精神麵的絕對純粹,關心生命、死亡、人與人的關係,以及靈性世界。作家林清玄說:隻要有水,魚就可以向前遊;隻要有天空,鳥就能繼續飛;心也是如此,隻要心水盈滿空間廣大,就可以永遠向前飛。
心靈的生命有如陽光時,也正是靈性生命活躍的表現,生命的活力自然就充沛,這就是生命的原動力。
神仙無憂無慮,隱士瀟灑出塵,始終是人們追求和向往的人生最高境界。但是,對於條件不方便,仙凡路隔的人來說,若能夠在胸中自有丘壑,從而具有自然的景象,明媚秀麗,清妙純樸,那麼城市之中與山林之境仿佛一體。
因為處身山林,是要心境恬然,無競無爭,無憂無慮。如今身居鬧市,心有山水之精神,豈不是入世出世,合二為一了嗎?
陶淵明詩雲:“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複得歸自然。”又詩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生活到了此等境界,還有什麼憂愁煩惱?真正的生活樂趣不在多,隻要有一個小池塘和幾塊奇岩怪石,壯麗的山川景色已經齊全,領悟大自然的景觀不必遠求,隻要在竹屋茅窗下靜坐,讓微風拂麵、明月照人,這就有享受不完的樂趣。
傳說孔子在前往泰山的路上,遇見榮啟期快樂地坐在路邊自彈自唱,孔子於是問他:“你為什麼如此快樂?”
榮啟期回答說:“我快樂的原因很多,首先天地萬物之中,以人為最尊貴,我有幸生為人,這是我快樂的第一個原因;人有男女之分,男尊女卑,我有幸生為男人,這是我快樂的第二個原因;人的壽命有長有短,有人剛出生就死了,而我有幸活到九十歲,這是我快樂的第三個原因。”
孔子又問道:“雖然是這樣,但你的生活很艱苦,這樣的生活還談得上快樂嗎?”
榮啟期回答道:“至於生活上的貧困,對我而言是極平常且不重要的,因為我淡泊如飴。”
孔子於是說:“榮啟期是個懂得處理生命的智者呀!”
榮啟期的觀點未必全對,比如“男尊女卑”之說,在今天是無論如何站不住腳了,但他的人生態度,應該讚同。
知足常樂,心安常安。有人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此長。”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大幹世界上,如同滄海一粟。天下之大,時間之長,事物之廣,貨利之多,我們如果不能知足知止,就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一個人與其空有願望,還不如采用空無願望的態度,免得浪費了許多精力、時間去遐想。然而事實上,一個人應當隨時隨地參照自己所處的環境、時代以及各種客觀、主觀的條件,隨時知足,隨時知止。不然就會危乎險哉!白白增加了許多的苦悶與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