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平縣是紅山文化分布的重要區域,境內曾發現多處紅山文化遺址,出土過大量文物。1983年,金溝屯西村出土了距今6800多年前的石雕人像,其中一尊石像高20厘米,呈蹲坐姿態,兩臂相交於胸前,鼓腹,為女性孕婦形象,現珍藏於灤平縣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被考古界稱為“我國迄今發現最完整、最典型的東方史前維納斯”,完全可以同奧地利、法國最著名的史前維納斯相媲美。據專家考證,該石像屬於紅山文化早期,它的發現,將中華文明由夏朝向前推移了1500多年,證明了早在6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灤平就已經擁有了燦爛的人類文明。同時,它的發現也為“三皇五帝”的傳說提供了真實的實物證據,是承德,更是灤平的驕傲。因此在城市宣傳推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鮮明地打出“華夏老祖母”這一響亮的文化品牌。
十三、奇特的丹霞景觀和豐富的古生物化石遺跡記載著灤平大地億萬年的滄海桑田
丹霞地貌是指由紅色砂礫岩層形成的叢峰、奇石、石橋、石洞等獨特的地貌景觀。丹霞原指天上的彩霞,名稱源於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我縣碧霞山一帶就是典型的丹霞景觀。
2011年,在金山嶺生態文化旅遊經濟區規劃編製過程中,中規院專家曾對該景區進行實地考察,對其獨特而聚集的丹霞地貌感到十分震撼,專家們指出,我國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廣東仁化縣的丹霞山,以陽元石著稱,景觀多以單體為主,像碧霞山這樣景觀密集、造型奇特的丹霞地貌在全國都不多見,非常具有開發價值。在碧霞山山脊另一側的火鬥山鄉大冰溝自然村,有著比碧霞山規模更大、更為奇特的丹霞景觀,同樣極具開發價值。在有條件情況下,可以與碧霞山包裝成一個整體,進行開發,成為灤平自己的城市丹霞地址公園。
同時,灤平是遼西地區古生物化石的重要分布區,遺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或遺跡非常豐富,其中包括多種植物、昆蟲、魚類和葉肢介化石,以及十分珍貴的鸚鵡嘴龍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極富研究價值。十分難得的是,縣城南山公園部分山體表麵就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如果在公園建設中加以妥善保護和合理展示,使地址科考的知識轉化為市民科學探索的精神和自覺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的意識,將會極大地提升縣城公園的檔次,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十四、灤潮之水潤澤京津
作為京津重要的水源地和防風治沙的最後屏障,多年來,灤平縣堅持“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為百姓拓財源”的生態建設方針,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紮實開展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把風沙阻在灤平,把綠水獻給京津”這則宣傳標語充分展示了灤平人民為維護首都北京和天津市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做的巨大付出。據不完全統計,僅2007年至2009年,灤平縣投入汙水處理,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汙染企業拆除、遷址及用水技改,植樹造林及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治理工程資金就達5.2億元。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縣生態環境一直保持良好,確保了灤河、潮河水質的持續穩定。在為京津生態環境改善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我縣自身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為從源頭上預防河水汙染,僅潮河沿岸十一個鄉鎮,先後關停各類企業35家,直接經濟損失7750萬元,每年減少稅收4010萬元;禁上項目100多個,拒絕投資達5.85億元,每年減少利稅數億元以上。為有效保障潮河入京水量,我縣先後實施農田“稻改旱”35046畝,農民年均直接經濟損失達3154萬元。與此同時,全力做好懷柔區、密雲縣、赤城縣、豐寧縣、灤平縣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防治、水資源保護和防汛區域聯防工作,為首都構築了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在生態建設上積極履行了京畿大縣拱衛首都的重要責任。
經過多年的宣傳和實踐,保護生態環境意識已經在灤平深入人心,成為一種值得發掘和培樹的縣域文化。作為承德連接首都北京的重要節點,灤平的城市建設必須對接京津、融入北京。由於首都北京對提升環境質量的需求不斷突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必將在與北京的對接合作中所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文化內涵,通過有效的發掘和宣傳使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在百姓心中不斷強化,讓良好的生態形象成為展現灤平城市魅力的優勢品牌和不竭源泉。
注:
此文節選自調研文章《彰顯灤平縣域文化,鑄就城市恒久魅力——關於如何將灤平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城市建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