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辯論就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這樣才能在辯論中爭取主動,駁倒對方。才能更好地在與他人的溝通中讓別人信服你的觀點,爭取到最大的支持。
一、邏輯嚴密,框架嚴整。
立論時,運用嚴謹的邏輯思維,構建縝密的理論框架,從而使自己的立論堅實,無任何漏洞可尋,這是使辯論獲勝的關鍵。一次辯論大賽上,辯論題目是《我國現階段應該鼓勵私人購買轎車》。這一題目的關鍵是“私人”、“轎車”、“鼓勵”和“我國現階段”這幾個詞。如何找準這幾者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形成一條強有力的立論思路,是能否構建嚴密的攻防體係的關鍵。
正方根據其內在的邏輯聯係推導出了這樣的思路:現階段,轎車工業是我國工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之一。由於轎車工業“三高一快”的特點,它被證明是經濟起飛最有力的助推器,轎車的質量和產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高低的標誌。我國也不例外,要想促進工業發展,必須發展轎車工業。轎車工業要發展,關鍵在市場。如何擴大轎車市場,最便捷的辦法是使轎車“飛人尋常百姓家”。所以,轎車工業同鼓勵私人購買就存在著必然的聯係。
在此基礎上,正方再依據其必然的邏輯聯係充分論證了“鼓勵購買”的現實可能性和必要性,並充分考慮了對方立論中可能會提出的問題——我國公路交通的擁擠狀況,轎車的私人消費是否會是一種奢華的超前消費傾向,並對此一一作了周密合理的論述準備。由於正方在立論中充分運用嚴密的邏輯思維來確立自己的論證體係,確保了該體係的嚴整周密,所以他們的立論在實踐中既立得起,又防得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做到“破”中求“立”
辯論,說到底是一種知識、智謀的較量。辯論的一方如能在立論時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謀,在透徹地分析辯題的基礎上,突破對方立論的防線,巧妙地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給對手一個措手不及,便能大大削弱對方的攻擊力。
一次辯論賽上,正方的立場是:大學畢業生擇業的首要標準是發揮個人專長。反方立論的思路有很多,比如,首要的標準是社會需要,首要標準是收入豐厚、興趣等,但所有這些都是因為太平常而可能落人正方事先準備好的猛烈進攻中。如此,反方將難以招架。反方經過縝密的思考,最後提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的觀念:大學生擇業複雜多樣,沒有也不應該有一個統一的首要標準!並指出,沒有證據證明大學生擇業應當有一個統一的首要標準,就強調這個首要標準是“發揮個人專長”,這無異於在流沙上蓋樓。此語一出,舉座皆驚。由於反方的觀點從根本上動搖了正方精心設計的立論,正方毫無準備,頓時亂了陣腳,以致在此後的發言中幾乎未對此進行反駁。反方在用之前的創新擊破對方防線的同時,又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立論:大學生應以個人的自我完善和推動社會進步為擇業方向。如此一來,反方便很快占據了比賽中的主動,收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
三、少下定義,多做描述
在辯論中,時常會遇到一件無法回避的事,即給概念下定義。可以說,下定義是明確基本觀點,澄清基本立場的主要方法。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在辯論中熱衷於給每一個概念都下明確的定義,很可能因此給對方提供許多意想不到的切入點。而且,把辯題和概念交代得太清楚了,辯論中也就沒有了回旋的餘地。
比如“溫飽”這個概念,如果把它定義為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社會的大部分人都無衣食之困”,那麼對方馬上就可以追問:“你的社會概念的內涵是什麼?它指一個團體,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國家?”也可以問:“你的‘大部分人’的含義是什麼?是人口的60%、70%還是80%?”對這些問題,如果你繼續回答,就又可能會暴露出許多新問題,從而完全陷入被動應對的局麵。
因此,在解釋概念時,既要說出基本意思,又必須避免說法絕對,即采用描述的方法來解釋。所謂“描述”,也就是不揭示概念的本質含義,隻是從現象上對概念進行描述,甚至是同義反複的描述。如對“什麼是溫飽”的問題,可這樣回答:“溫飽,就是飽食暖衣。”這個回答實際上是同義反複,沒有提供任何新的東西,但它給人已清楚地解釋了這個概念的感覺,而對方又抓不住任何把柄實施攻擊。這樣,在後麵的辯論過程中,當對“溫飽”這一概念做出新的補充和說明時,就顯得比較靈活自如。
總之,在辯論中要注意恰當使用描述和定義的方法,兩者不可偏廢,但要盡量多用描述,從而達到既講清問題,又留有餘地的境界,使對方不能迅速地判斷並抓住己方觀點中根本性的東西來攻擊。
辯論中的立論是一個靈活多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運用的戰術也是靈活多樣的,上麵列舉的隻不過是實踐中幾種最重要的也最常用的戰術,很多好的戰術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積累,這樣才能在辯論賽中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