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犯了過失,並不等於他一無是處。所以在批評對方時,如果隻提對方的短處不提他的長處,他就會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到委屈。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先講自己的缺點和過錯。
這是因為你講出你的錯誤,能給對方這樣的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樣是犯過錯誤的人,這就會激起他與你的“同類意識”。在此基礎上你再去批評對方,他就不會有“損害麵子”的顧慮,因而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你的批評。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榮譽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願接受批評,主要原因便是怕觸傷他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批評首先忌諱的是批評者大發雷霆,傷害被批評者的自尊。其次,批評不應在公眾場合進行,尤其是不要當著他所熟悉的人的麵。為此,我們在批評他人時,可尋找一種間接卻能達到使其改正錯誤的批評方式。這種方式便是含蓄地批評他人。
唐代名相魏征以直言善諫聞名,而他在批評唐太宗時也很善用含蓄的批評方法。一次,有人送給唐太宗一隻鴿子,唐太宗很高興,就托在手臂上逗著玩,見魏征進來,怕他看見,趕緊揣到懷裏。其實魏征已看見了,隻是故意不言明,奏事時有意慢條斯理,拖延時間。結果等魏征走了,鴿子也悶死在唐太宗懷裏。魏征用拖延時間的含蓄方式批評了唐太宗“玩物喪誌”的行為。
以上提到有關批評的一些經驗是很有限的。作為一種人際溝通的方式,批評的技巧有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