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美麗幸福,爭做“半邊天”——女性心理調適(2)(2 / 3)

在我們這樣一個向來崇尚“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國度裏,人們往往習慣於把喪失生育能力看做一種非常嚴重的個人缺陷。所以那些不孕症患者常常為此感到自卑,憂鬱、悲觀。

心靈故事

小王是一家公司的會計,生就的活潑可愛,整天大大咧咧,一天到晚沒有看到她煩惱的時候,因此在公司中得到了“快樂公主”稱號。

結婚後小兩口更是和和睦睦,幾乎沒有紅過臉,更沒有發生過“戰爭”。可3年過去了,想做媽媽的願望仍然不能實現,越是想孩子越是不來。這使得小王的心情逐步發生改變,話語少了、脾氣暴躁了,動不動就大發雷霆,鬧得全家不得安寧。沒有辦法,家人隻好帶她去看醫生。

經過詳細檢查,醫生說她隻是內分泌失調,並沒有其他問題,但是小王仍然不放心,還整日疑慮重重。後來又去看心理醫生,經過心理治療,沒有服多少藥物,不久小王就順利懷上了孩子,她的情緒又恢複了常態。原來,小王患的病與心理障礙有關。

心理分析

不孕症是女性的常見病,盡管結局僅僅是不能生育,但其病因卻是相當複雜的,既可能有器質性病變,也可能是功能性障礙,更有可能是心理方麵的原因。在相當一部分患者中,所重視的是器質性病變,輕視的是功能性疾病,更不會在意心理性障礙。

其實,心理障礙同樣可以導致不孕,同樣也是疾病,同樣需要精心治療。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心理方麵的障礙,對於患者來說,更痛苦、更麻煩、更需要盡早治療。

這種“創傷”的輕重,是因人而異的。據有關研究表明,女性不孕症心理障礙與其年齡、職業、婚齡、不孕年限、對待不孕所持的態度、性生活滿意度和文化程度等因素有關。

女性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障礙,主要體現在自卑感、心神不安、精神緊張、社交減少、對生活缺乏興趣、焦躁多怒、不願或忌諱與他人交談生育方麵的事情,這在農村文化水平偏低的不孕症患者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當然,這與農村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較深,對今後的生活問題考慮較多,擔心將來失去生活保障有關;其次,與自身的應對能力、思想意識、自我調節等方麵存在“薄弱環節”也有一定的關係。

女性長期不孕、特別是經多方治療沒有效果,常常導致人際關係敏感、焦慮、抑鬱、偏執,隨著婚齡延長、年齡增大,心理上的壓力更加沉重,有的甚至存在“後繼無人”的失落感,精神壓力進一步加重,而越來越缺乏治愈的信心。

應當說明的是,女性不孕症心理狀況與精神承受力與性格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高神經質、高精神質、性格內向的患者所表現的心理壓力尤其明顯,這一部分患者所表現的症狀明顯,病程較長。

常言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把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當作人生的主要追求和美滿姻緣的重要體現。然而在現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壓力下,不孕症的患者越來越多,尤其女性,她們不僅要時刻承受來自配偶、親朋好友以及社會輿論的巨大心理壓力,而且還要忍受自責、自怨、自卑以及其他心理障礙的折磨。因此,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值得我們去關注。

心理調適

對於不孕症心理障礙患者,主要還是要靠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方式是多方麵的,既要靠大夫,也要靠家人、自己。

1.更新生育價值觀念

對傳統的生育觀念要辯證地看待,既要看到生兒育女的長處,又不能否認生兒育女所帶來的負價值和負效應。例如,生兒育女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夫妻感情的投入和交流有所影響,要付出較大的經濟代價、身體代價,同時還會減少個人在事業上的投入和獲得生活樂趣的機會等等。而另一方麵,“兩人世界”同樣也有無窮的樂趣。

2.找方法彌補缺憾

不孕症患者可以多增加社交活動,廣交朋友,擴大自己的社交視野,特別是多與配偶家庭成員交往,這還可以增添夫妻間的凝聚力;還可以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特別是多參加一些夫妻雙方都喜歡的文體娛樂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如果夫妻之間以及家人能達成一致意見的話,還可以去領養一個孩子,以彌補不能做父母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