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叫公孫儀的人,非常善於彈琴。從他的琴聲中能聽得出泉水涓涓,也能聽得出大海的怒濤,能聽得出秋蟲唧唧的低鳴,也能聽得出小鳥婉轉的歌唱。曲調歡樂的時候,會讓人禁不住眉開眼笑;曲調悲哀的時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著琴聲嗚咽。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有不被他的琴聲打動的。
一次,公孫儀彈琴的時候,看到有幾頭牛在不遠處吃草,不由得突發奇想:“我的琴聲聽了的人都說好,牛會不會也覺得好呢?且讓我來試一試。”
這樣想著,公孫儀就坐到牛旁邊,使出渾身的解數,彈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這琴聲果然美妙極了,任何人聽了都會發出讚歎。可是那些牛還是靜靜地低著頭吃它們的草,絲毫沒有反應,就好像它們從來不曾聽到過什麼一樣。
公孫儀想了想,又重新彈起琴來。這一次曲調變了,音不成音、調不成調,聽上去實在糟糕,很像蚊蟲發出的“嗡嗡”聲,中間似乎還間雜有一頭小牛“哞哞”的叫聲。
這回牛總算有了反應了,紛紛豎起耳朵,甩著尾巴,邁著細密的小步子走來走去地傾聽著琴聲。
牛欣賞不了高雅的音樂,對別人說話也要看對象。麵對不同的境況、不同的對象,對待不同的問題,都要區別對待。沒有一種方法是適用於所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