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閻秀萍、周曉:《演講與口才》,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年。
24.程時用、向才亮、郝勇:《演講與口才》,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前言
口才是人們運用聲音和態勢語言對自身或他人的思維進行掃描和表達的綜合能力,是人們的智力品質、思維能力、文化修養以及思想品格情操的綜合反映。今天,越來越多的單位在招聘人才、選拔人才時,早已不滿足於看檔案與筆試,而是增加麵試、口試、答辯等環節。越來越多的以發現與選拔人才為目的的節目主持人大賽、青春風采賽、廣告之星比賽、時裝模特比賽、公關小姐比賽等,不但要看外貌、看形象,也要看口才。種種事實證明,口才水平和能力,已成為衡量人的整體素質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標準。
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在進行高職畢業生跟蹤調查時發現:學生對35項基本能力中的“表達與溝通能力”期望值很高,而對自己工作中這項能力的表現滿意度很低。這就告訴我們,現行“演講與口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不相適應。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將公共平台基礎課程“演講與口才”調整為“職場實用口才”,且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與序化,有意識地強調“口才”這個教學重點,以實現“敢說——能說——會說——巧說”為教學目的,加強了課程的規律性、職業性、操作性和評估性,這也是本教材的四大特色。
第一,循序漸進,遵循規律性。針對大眾的認知習慣和口才提升的規律,教材內容的構建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層次遞進原則。比如,對大多數人來說,隻有撇開心理障礙後,突破了“敢說”這一環節,接下來的學習才能更有用。否則,你的聲音再動聽,態勢語再好,但不敢在眾人麵前說話,那還有何意義?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走近口才”這一內容模塊,讓學生在了解口才的基礎上,針對自身狀況,克服恐懼,從聲音和體態方麵做基礎訓練,然後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地展開其他內容的學習。
第二,循崗導教,突出職業性。考慮到目前許多口才學教材提供的理論多於有效的實際訓練、實用性不強的情況,本教材不再走過去那種“體大周慮”的老路,不再講究麵麵俱到的“體係”,而是緊緊圍繞實用、管用、好用的原則,通過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廣泛調查,提煉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基本口才內容,重新構建九大項目、三十四個學習任務。通過求職、談判、推銷、導遊、管理等不同情境和行業口語交際的模擬訓練,培養學生的言語行為技能,凸顯職場口才技巧。
第三,循崗責實,強化實踐性。教材以教高〔2006〕16號文為綱領,貫徹“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學以致用”的設計理念,以耳熟能詳的事例為情景案例,以情景案例中的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用所學知識分析案例任務,再針對項目任務中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進行相應的單項訓練。此教材以真實或模擬真實工作任務及其過程為依據,采取“教、學、做”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邊做邊學、邊學邊做的反複實踐中牢固掌握口才表達技巧,彰顯“實踐、實踐、再實踐”的教學特色。
第四,循果而進,落實評估性。教材內容設計以行動導向教學法為指導,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將知識、技能和關鍵能力三者有效地結合。為了方便教與學過程落到實處,在每個項目任務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將個人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有機結合起來,客觀地綜合評定個人成績和小組成績,讓學生知己知彼,查漏補缺,結合自身情況不斷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本書由程時用、馬麗南擔任主編,黃衛、伍建海和黃曼青(以上五位皆來自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擔任副主編。其中,項目一、二、七由馬麗南編寫;項目三、四、九由程時用編寫;項目五、六、八由黃衛編寫;黃曼青參加了統稿;郝勇(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陳丹丹(廣東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張佩宜(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老師參加了部分編寫工作。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暨南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同時本書引用了許多學者的教學案例和學術成果,在此一並表示衷心感謝!限於編者水平和時間倉促,書中的缺點和錯誤懇請各位同行不吝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