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心理怪圈
1945年,岡德·哈格就創造了4分零1秒4跑完1英裏(約合1.6公裏)的成績,但多數人認為,這超出了人的生理上限,甚至連生物學家也紛紛提出假設,說明這確實是人類身體和心理的極限。漸漸地,4分鍾1英裏演變成了體育界著名的“4分鍾障礙”理論。
在那之後的九年裏,1英裏跑的紀錄始終徘徊在略微超過4分鍾的位置。
然而1954年羅傑·班尼斯特以3分59秒4的成績打破了這個“不可逾越的極限”。奇跡終於出現了。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4分鍾障礙”的神話被打破後的46天,又有一名運動員打破了班尼斯特的紀錄。從此4分鍾極限一次又一次被超越,不到一年,就有26名運動員再次突破了“4分鍾障礙”。今天世界上能夠在4分鍾內跑完1英裏的人有數百名。
班尼斯特比哈格僅僅快了2秒鍾嗎?不!班尼斯特最重要的成就在於他突破了人類心理定勢的束縛。他的2秒鍾證明,長久以來製約運動員速度的不是生理極限,而是人類的心理壓力。沒有班尼斯特這2秒鍾,就沒有後來幾百個突破4分鍾極限的人。
一生的道理:生活中也有各種各樣的“4分鍾障礙”,如果你敢於挑戰自我,跳出心理怪圈,就會發現沒有突破不了的極限。
隻想擁有一雙合腳的鞋
一位剛讀小學三年級的男生,身高卻達到1.70米。那雙大腳穿不下爸爸的鞋子,父母隻好滿街找46碼的鞋子。他16歲時,身高已經達到2.20米,穿53碼鞋。但53碼的鞋子全中國市麵上根本買不到,這麼一位“瘋長”的巨人,讓他父母日夜犯愁。
巨人般的兒子望著為自己衣食住行而心急如焚的父母,心裏很不是滋味。他常跟同居一室的青年隊好友劉煒說起自己的“遠大誌向”:“我一定要努力,進了一隊,就不愁沒鞋子穿了。”
他就是姚明。
姚明今天已是一名優秀的球星,可當初他的追求目標卻不是拿冠軍,去NBA,當球星。他那玩兒命的訓練,奮勇地拚搏,隻是為了有一雙合腳的鞋子,讓全家人不再為他穿鞋而發愁。也許姚明如此簡單的目標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正是這看似簡單的目標成就了他今天的輝煌。他認真實際地確定著自己人生每一階段的追求目標,並不斷地去實現它,超越它。
一生的道理:每個人確定自己追求的目標並不難,難就難在怎樣實現目標。許多人誌向高遠,到頭來卻無法實現。回首人生旅途中那許許多多被人們拋棄的未竟事業和目標,我們再一次反思姚明:要想走路,先得想擁有一雙合腳的鞋子,還得一步步地走。
把斧頭賣給總統
2001年5月20日,美國一位名叫喬治·赫伯特的推銷員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銷給了小布什總統。布魯金斯學會得知這一消息,把刻有“最偉大推銷員”的一隻金靴子贈予了他。
布魯金斯學會創建於1927年,以培養世界上最傑出的推銷員著稱於世。它有一個傳統,在每期學員畢業時,設計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能力的實習題,讓學員去完成。克林頓當政期間,他們出了這麼一個題目:請把一條三角褲推銷給現任總統。八年間,有無數個學員為此絞盡腦汁,可是,最後都無功而返。克林頓卸任後,布魯金斯學會把題目換成:請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
鑒於前八年的失敗與教訓,許多學員知難而退。個別學員甚至認為,這道畢業實習題會像克林頓當政期間一樣毫無結果。
然而,喬治·赫伯特卻做到了,並且沒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記者在采訪他時,他是這樣說的:我認為,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布什總統在得克薩斯州有一農場,那裏長著許多樹。於是我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有一次,我有幸參觀您的農場,發現那裏長著許多矢菊樹,有些已經死掉,木質已變得鬆軟。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頭,但從您現在的體質來看,這種小斧頭顯然太輕,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鋒利的老斧頭。現在我這兒正好有一把這樣的斧頭,它是我祖父留給我的,很適合砍伐枯樹。假若您有興趣的話,按這封信所留的信箱,給予回複……最後他就給我彙來了15美元。
布魯金斯學會在表彰他的時候說:金靴子獎已空置了26年,26年間,布魯金斯學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推銷員,造就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這隻金靴子之所以沒有授予他們,是因為我們一直想尋找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從不因有人說某一目標不能實現而放棄;從不因某件事情難以辦到而失去自信。
一生的道理:很多人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廢,往往不是因為難度較大,而是覺得成功離我們較遠而放棄。隻要我們運用這一點智慧,堅定我們心中的目標去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用心設計自己
東京設計院是日本一家著名的企業,其總裁中田修現已年逾古稀,擁有資產100多億日元。
中田修年輕時十分落魄,經常流落街頭,曾3次輕生,但被救活。中田修28歲那年,生意虧損,血本無歸。正當他悲觀失望想第4次自殺時,他在街上無意中看到一個廣告牌,上麵寫著“柔澤設計院”。“設計”這兩個字使他突然受到啟發,他一下子覺得看到了人生的無限希望——人生就在於精心設計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