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以後,美國的石油大享默爾也住進了這家醫院,他在為生意奔波的途中患病了,患的也是心肌衰竭。但他的運氣卻比羅斯頓好得多,一個月之後,他病愈出院了。出院後他沒有再回美國去經營石油,而是將自己幾十億資產的公司賣掉了,並將所得捐給了社會慈善和衛生事業。自己則住到蘇格蘭的鄉下別墅裏去了。1998年,80高齡的默爾參加湯普森醫院百年慶典時有記者問他:當初為什麼要賣掉自己的公司?他神采飛揚地指著刻在大樓上的那句話說:巨富和肥胖並沒什麼兩樣,不過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罷了。
一生的道理:多餘的脂肪會壓迫人的心髒,多餘的金錢會拖累人的心靈,多餘的追逐、多餘的幻想隻會增加一個人生命的負擔。人們要想活得健康一點兒,自在一點兒,有許多東西都是必須舍棄的。
人生,懂得“舍棄”,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清醒,更是一種用金錢買不來的財富。
放棄的勇氣
記得曾在電視裏看過王小丫主持的一期節目——“開心辭典”。參與者不很順利,一路磕磕絆絆,總算到了7000分的關口。遊戲規則提示:如果下麵一道題回答正確便加分,反之則倒扣分。
王小丫麵帶微笑地問:“你還繼續嗎?”
參與者很果斷地說:“不繼續!”這樣的回答很出乎觀眾的意料,包括王小丫。於是王小丫又重複問了一次,他依然選擇了放棄。
其實接下來的一道題難度係數並不太大,很多觀眾都知道它的答案。但根據王小丫後來的模擬測試,那位參與者對那道題的答案茫然無知。
一生的道理:但事實證明,那時候的放棄是恰到好處,也是最完美的結局。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需要審時度勢的退避,它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睿智。
三隻鍾的故事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鍾放在了兩隻舊鍾當中。兩隻舊鍾“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其中一隻舊鍾對小鍾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3200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萬次!”小鍾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鍾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隻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小鍾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鍾很輕鬆地每秒鍾“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3200萬次。
一生的道理:每個人都希望夢想成真,成功卻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放棄努力。其實,我們不必想以後的事,隻要想著今天我要做些什麼,明天我該做些什麼,然後努力去完成,成功的喜悅就會慢慢浸潤我們的生命。
給心靈一次震撼
美國新澤西州的一所學校裏,有一個這樣的班:這個班共有26名學生,個個都曾有過不光彩的曆史,或吸過毒,或進過少年管教所。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無可奈何,故而嫌棄他們。
新學年開始時,一個新來的女教師接管這個班,她的名字叫菲拉。上第一堂課,菲拉一反慣例,並不是聲色俱厲地訓斥,而是意味深長地給孩子們出了這樣一道題:
在世界現代史上有這樣三個人:第一個人信奉巫醫,酗酒成癖,嗜煙如命,有兩個情婦;第二個人貪睡,每天到中午才起床,每晚要喝一公升白蘭地,曾因吸食鴉片被兩次趕出辦公室;第三個人曾是國家戰鬥英雄,他堅持素食,不吸煙,隻是偶爾喝一點兒啤酒,年輕時無違法犯罪紀錄。請大家想想,後來這三個人中哪一個能成為造福人類的人?
無一例外,孩子們都認為能為人類造福者肯定是第三個人。
然而,女教師的答案卻出乎大家的意料:“孩子們,你們錯了!這三個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風雲人物:第一位是富蘭克林·羅斯福,身殘誌堅,連任四屆美國總統;第二位是溫斯頓·丘吉爾,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曾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第三個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一手奪去了幾千萬無辜生命的法西斯惡魔。”這個答案猶如霹靂炸響了課堂,大家麵麵相覷,吃驚得簡直不知所措,孩子們的心靈深處不能不產生強烈的震撼。菲拉接著說出來的每句話都有如電光石火,照亮了26顆蒙昧的心靈:“孩子們,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來吧,從現在開始,努力做有益於己也有益於人的事情,你們都將成為了不起的人物!”
一生的道理:其實人的一生少不了這種震撼靈魂的警策。毋庸置疑,女教師菲拉的這道題和這番話,孩子們都將刻骨銘心,讓他們感動一輩子,甚至由此改變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