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管理者的讓利實際上是形成了新東方強大團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團隊在全中國是數一數二的。他們也會有矛盾,但絕不會有什麼“散夥”或“集體辭職”之類的事情發生。這樣的團隊才能保障我們事業的未來,精明的人應該學會放棄,應該知道放棄的背後會得到什麼。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有悟性地去讀書”,這一直是俞敏洪所推崇的,但這也需要條件,比如大學時沒有經驗也就缺少悟性,這時候讀書的效果和現在完全不一樣。
俞敏洪認為,讀書應該分兩類:一類是為了提高修養,提高智慧;另一類就是為了提高技術。“到了我這個年齡讀書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功利性讀書;另一類是非功利性讀書。我現在讀書,讀非功利的書比讀功利性書重要,非功利的書是一種指導思想,簡單的說是一種人生價值定位,人生價值定位不準,所做的事就做不大。”看來,俞敏洪聲稱的非功利讀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比如在他的觀點中非功利地讀書,還是為了做更大更好的事。
新東方做了10年,俞敏洪對待許多問題顯得更加通達。人生的價值在原則上應該分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有形價值包括金錢、財富、地位這些東西,無形價值包括智慧、思想、人生感悟、經驗以及判斷事物的感覺這些東西。他認為,在變幻多端的世界裏,有形價值是不太容易把握、很容易丟的,比如今天有錢明天可能就沒錢,今天是好名聲明天可能變成壞名聲;隻有無形價值是丟不掉的,心態好、擁有智慧,這比什麼都重要,說穿了有形價值就是無形價值的副產品。
俞敏洪舉了一個例子很貼切地說明了上述觀點。他是從屠格涅夫的一個短篇中看到的:一個窮人跟一個富翁打賭,如果這個窮人能在一間房子裏10年不出來,富翁的財富就全部歸他,窮人提出的唯一條件就是可以讀書,結果窮人可以贏,但他在10年的讀書中得到的智慧使他在10年結束的前一天夜裏留下一張字條不辭而別,這張字條含義是感謝富翁讓他得到了智慧,這財富已遠遠超過了富翁的財富。這個故事的意義還不止這些,更重要的是告訴了人們讀書的深度與經過:這個窮人先看小說,後讀外語,後是哲學和自然科學等,後是宗教類書,最後什麼都不看,隻坐在屋裏沉思。
這其實就是許多人讀書的軌跡,餘敏洪稱自己也不例外,他讀書經曆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大學時代,這時候讀詩歌小說;大學畢業後讀一些理論性書;創辦新東方後慢慢開始讀哲學;現在早已進入了讀書的非功利時代,偏重於尋求人類終極意義的書,比如禪宗。
許多人都知道俞敏洪本人盡管非常想出國留學,但一直未能滿足願望,但他的幾個重量級副校長卻都是些著名的海歸派。這就讓新東方一直處在中西方文化的衝突之間。
俞敏洪很喜歡南懷謹,他認為南懷謹是現代學者中比較通達,領悟了人類終極意義的一個人。他家有一套南懷謹全集,他認為南懷謹的書是通過綜合古代的經典著作,比如易經、論語、莊子等來闡釋他對人生境界的看法,這些看法跟俞敏洪自己心中想的東西非常契合;此外,南懷謹的書全都是一些故事,夾敘夾議,可讀性很強。
“雖然中西文化在頂極意義上來說是相通的,最終目標都是追求人類快樂的生活,但從氛圍上講還是有許多的差異。你如果要求中國的企業家按西方的方式做事情,可能他底下的員工都被他氣跑了;相反如果完全按照東方的習慣,不帶人西方的企業理念進行內部的適當調整,那麼這個企業又完了。我覺得兩者文化的結合最好,對付中化人物時用中式的方式,對付西方化人物的時候用西方的方式,這就需要中國企業家多讀中西方文化的書,對中西方文化要有深刻了解。這樣一來,西方企業家的個人傳記就變得比較重要,比如韋爾奇的《直麵人生》這樣的書。”俞敏洪稱他把這本書的中英文都看了,而且看英文版的時候中文版還沒出來。
他認為《韋爾奇自傳》講述了一些企業內在管理的最基本思想和一些基本原則,書中好就好在有很多例子談到了對價值觀念的評判,韋爾奇一直不讓步的精神是很了不起的,但中國企業家做不到,中國企業家要顧及許多關係,人際關係、人情關係、領導關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