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規模化的進程中,對資金和經營模式的需求開始與吉利的現實資本產業結構發生了矛盾。按照吉利的規劃,要形成年產近20萬輛轎車的規劃產能,錢從哪裏來?更重要的是,現實的公司結構是不是完全能適應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後半段的競爭態勢?從家庭企業,到引入徐剛、柏楊等職業經理人的換血式改革,在李書福看來,還都不徹底。

李書福說:“萬事開頭難。我希望全世界有興趣的投資者都能成為吉利的股東,在資本市場融資並不是吉利最主要的目標,吉利現在也並不很缺錢。去年我們大刀闊斧地充實了吉利的管理層,我們進一步的目標,也是更重要的目標,是把吉利的經營管理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與國潤的合作讓吉利朝這一目標邁開了第一步,吉利也期待著與國潤進一步的合作。”李書福這番話既是說給媒體的,也是說給合資夥伴聽的,意思是我對管理結構的改革比對資金的需求更迫切。

按照協議,合資企業吉利國潤的注冊資本首期為1.08億元人民幣,首期總投資額2億元人民幣,國潤占合營企業46.8%股份,首期投入5055萬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以認繳股本,浙江吉利汽車占合營企業53.2%股份,首期以其寧波一條單班年產5萬輛轎車的汽車衝壓、焊裝、塗裝、總裝四大工藝的全部設備作價約1.49億元人民幣投入,其中5745萬元人民幣認繳注冊資本,超出部分作為股東貸款。

專家分析,吉利這步棋從方向看還是走對了,他選擇了目前公認最保險的融資方式,即通過固定資產投資,換取不足的流動資金,同時改革公司和管理層結構,引入經營理念。不過也有專家分析,由於新投資的企業收益要分出將近一半給合資夥伴,因此吉利必須盡快上新產品,形成更多的增長點,以期減少人們對其利潤減少的擔憂。

協議文件中有這樣一句話:“合營企業將按較低廉之價格向浙江吉利汽車租用其現有廠房,並使用其注冊商標及知識產權,在有需要時亦可按固定代理費用使用吉利之采購、銷售及售後服務網絡。合營企業將生產及銷售吉利之成熟產品:吉利·美日及吉利·優利歐二款經濟型轎車。”吉利的主要家當和市場好銷的產品轉到了吉利國潤,但成本不高,因為廠房不是重建而是租用;也不用大費周折地折騰經銷商,因為是付費借用網絡。這種快速而省錢的方法在初期可以減少陣痛。

合營企業所租用的廠房原為吉利集團汽車產業的寧波生產基地,於2000年開始試生產,2002年生產轎車17552輛,2003年全年計劃產銷轎車40000輛至50000輛,合營公司之短期目標是在2005年將產能提升至雙班年產15萬輛,按現時兩款轎車的平均售價計算,預期屆時的銷售收入將達到100億元人民幣。合營企業還承諾,會尋求研發及生產新型號轎車的機會。吉利集團CEO徐剛則表示:“與國潤合資的寧波車廠,今年計劃產銷美日、優利歐二款轎車共4萬~5萬輛。”

在吉利國潤麵前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傑士達美鹿怎麼辦?這家由李書福的兄弟李書通在浦東開辦的企業會不會影響合資公司呢?吉利方麵稱,“吉利將會向合資企業作出不競爭承諾,即吉利集團其他的汽車產業不會生產與合資企業相同品牌及軸距的汽車。”也就是說,美鹿不會和合資公司接過來的美日和優利歐競爭,自然也不會和未來的新車競爭。不僅如此,傑士達上海廠將來也有被吉利國潤接收的可能,因為國潤與吉利的協議還訂明:“國潤有權要求在二年內將合營企業吉利國潤的投資總額由現時的2億擴大到15億人民幣,吉利也已承諾,若國潤要求,吉利願將其整個汽車產業,包括上海基地、臨海基地、路橋基地、發動機廠、變速箱廠、銷售公司、汽車研究院等,逐步注入合資公司。”

似乎為了證明吉利與國潤合資,在改革管理結構上的決心,吉利在與國潤簽署合資意向後,國潤又於3月6日委任了兩位中國汽車業界的重量級人物加入助陣:原一汽集團總工程師徐興堯被委任為國潤執行董事兼副主席;前一汽金杯副總經理劉鴻源則被任命為國潤副總裁。據一汽高層透露,徐興堯是1999年退休的,而劉鴻源很可能是直接到國潤去的,這件事一汽知道的人還不多:4月3日,國潤又宣布委任另一位在國際汽車業界享有盛譽的專家,德國寶馬汽車公司駐中國前首席代表董顯銓博士加入國潤董事局出任執行董事。這些人的加盟實際上表明,以國潤力量為代表的新吉利時代已經到來,而吉利品牌的資本運作和國際化經營也要鳴鑼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