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壯大實力的策略

2002年12月16日,吉利集團與意大利汽車項目集團就設計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家庭型轎車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打造一款適合中國市場的新車型——“流動城堡”。

2002年12月23日,吉利集團與韓國大宇國際株式會社在寧波正式簽訂了全麵技術合作協議。這是吉利經過管理創新徹底告別了傳統家族式管理體製之後,又打出的第二張王牌。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CEO徐剛協同韓國大宇國際株式會社社長李泰容、塔金屬株式會社社長金在植、宇信株式會社社長許丙夏、CES株式會社理事申哲東出席了簽約儀式。

協議規定:大宇國際株式會社等集團主要負責協助吉利完成明後年即將上市的一係列新車型的設計、開發與製造項目。合作主要在三個方麵進行,一是對新車型的外型衝壓模具和有關檢具零部件開發與設計,二是焊接線和有關零部件設計,三是同步工程活動和有關事項。

據了解首期CK—1項目涉及金額3000多萬美元。

此前,吉利已經與意大利汽車項目集團就設計一係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家用轎車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

在簽約儀式上,吉利CEO徐剛指出,作為中國汽車製造業唯一的民營汽車企業,吉利身上的民族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驅使著吉利在學習中提高,在完善中創新。我們要在培育自有品牌的基礎上,與國際領先的汽車製造公司專業設計公司進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徐剛透露,這次合作僅是第一步,今後還將有更多的對內對外的國際性合作。但是在與國際汽車公司進行合作的同時,吉利也不會放棄培育自主品牌的立場。

業內人士分析,以大宇國際和塔金屬集團為核心的韓國多家公司以及意大利項目集團與中國吉利集團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在產品開發與技術提升上進行全方位的合作,預示著吉利今後無論是新車型新產品的設計理念的確定、設計路徑的選擇、設計流程的優化,還是新車型SE分析,衝壓模具、夾具和檢具的設計開發、焊裝線等其它製造工具的研製,以及其他主要零部件的開發研製,乃至為吉利集團培養、訓練研發人員、技術骨幹和一線工人,它已經發出了解決技術瓶頸和提高產品檔次的一個信號,標誌著吉利已從單純的自主研發、設計、製造模式轉型到與國際接軌的新模式,拉開了吉利全方位戰略合作的帷幕。

2003年3月30日,在香港上市的國潤控股有限公司(0175)宣布,其全資附屬公CenturionIndustries與吉利控股及吉利集團達成正式協議,組建合資企業,定名為“浙江吉利國潤汽車有限公司”,並將在浙江省寧波市北侖經濟開發區生產經濟型轎車。

吉利選擇的夥伴——國潤,是一家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原名為南華資訊科技,2002年6月,以賀學初為首的財團(PmperGlory)對其進行財務重組,成為控權股東,並更名為國潤。國潤的主要業務為投資控股,附屬公司則主要從事資訊科技相關業務、物業發展和投資。國潤公司CEO賀學初還特意介紹說:“在合資公司成立之前,國潤通過財務重組清洗了公司過去的不良資產和債務,現在公司沒有負債、擔保及訴訟責任。”國潤為了與吉利的合作付出了不少。

1984年,李書福靠冰箱配件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而1993年、1994年的創業,則是李書福第一次認識到“規模”這個詞的價值。因為就在吉利進入摩托車製造產業後的1994年,他在國內首創了踏板式摩托車。而當吉利摩托年產量達6萬輛,高峰期年產銷量超過30萬輛時,李發現其摩托車的生產成本已經由開始時的每輛9000餘元人民幣,降至大規模生產時的不足2000元。

在1998年汽車廠的創業中,摩托車時代靠規模降成本的意識對李書福起到了重要作用。“滾雪球”的融資方式也在那時形成,各家帶著自有資金加入吉利汽車,最終形成了由14家附屬企業組成的吉利汽車產業體係,187家一級經銷商,67家4S汽車專賣店、386間零部件供應商和391家售後服務站也相繼被滾進了吉利的大“雪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