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專家們認為,海爾國際物流中心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通過硬件和軟件兩方麵的領先技術運用,革了傳統意義上倉庫的命。“海爾一流三網同步模式”對中國其他企業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海爾是中國物流管理覺醒第一人。”

2001年3月31日正式啟用的海爾國際物流中心坐落在海爾開發區工業園,由國家863計劃項目海爾機器人有限公司整合國內外資源建設而成。海爾國際物流中心高22米,擁有18056個標準托盤位,其中原材料9768個,成品8288個,包括原材料和產成品兩個自動化物流係統。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激光導引技術開發的激光導引無人運輸車係統、巷道堆垛機、機器人、穿梭車等,全部實現現代物流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海爾特色物流管理的“一流三網”充分體現了現代物流的特征:“一流”是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三網”分別是全球供應鏈資源網絡、全球用戶資源網絡和計算機信息網絡。“三網”同步運動,為訂單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海爾物流的“一流三網”的同步模式可以實現四個目標:

為訂單而采購,消滅庫存。在海爾,倉庫不再是儲存物資的水庫,而是一條流動的河,河中流動的是按單采購來生產必須的物資,也就是以訂單來進行采購、製造等活動,這樣,從根本上消除了呆滯物資、消滅了庫存。

目前,海爾集團每個月平均接到6000多個銷售訂單,這些訂單的定製產品品種達7000多個,需要采購的物料品種達15萬餘種。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海爾物流整合以來,呆滯物資降低73.8%,倉庫麵積減少50%,庫存資金減少67%。海爾國際物流中心貨區麵積7200平方米,但它的吞吐量卻相當於普遍平麵倉庫的30萬平方米,同樣的工作,海爾物流中心隻有10個叉車司機,而一般倉庫完成這樣的工作量至少需要上百人。

雙贏,贏得全球供應鏈網絡。海爾通過整合內部資源,優化外部資源使供應商由原來的2336家優化至978家,國際化供應商的比例卻上升了20%,建立了強大的全球供應鏈網絡,GE、愛默生、巴斯夫等世界500強企業都已成為海爾的供應商,有力地保障了海爾產品的質量和交貨期。不僅如此,更有一批國際化大公司已經以其高科技和新技術參與到海爾產品的前端設計中,目前可以參與產品開發的供應商比例已高達32.5%。

三個JIT,實現同步流程。3個JIT,即JIT采購、JIT配送和JIT分撥物流來實現同步流程。

由於物流技術和計算機信息管理的支持,海爾物流通過3個JIT,即JIT采購、JIT配送和JIT分撥物流來實現同步流程。目前通過海爾的BBP采購平台,所有的供應商均在網上接受訂單,並通過網上查詢計劃與庫存,及時補貨,實現JIT采購;貨物入庫後,物流部門可根據次日的生產計劃利用ERP信息係統進行配料,同時根據看板管理4時送料到工位,實現JIT配送;生產部門按照B2B、B2C訂單的需求完成訂單以後,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定製產品通過海爾全球配送網絡送達用戶手中。目前海爾在中心城市實現8小時配送到位,區域內24小時配送到位,全國4天以內到位。

計算機網絡連接新經濟速度。在企業外部,海爾CRM(客戶關係管理)和BBP電子商務平台的應用架起了與全球用戶資源網、全球供應鏈資源網溝通的橋梁,實現了與用戶的零距離,目前,海爾100%的采購訂單由網上下達,使采購周期由原來的平均10天降低到三天;網上支付已達到總支付額的20%。在企業內部,計算機自動控製的各種先進物流設備不但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勞動效率,還直接提升了物流過程的精細化水平,達到質量零缺陷的目的。計算機管理搭建了海爾集團內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能將電子商務平台上獲得的信息迅速轉化為企業內部的信息,以信息代替庫存,達到零營運資本的目的!

近年來,海內外關於海爾的好消息接連不斷,先是美國《家電》雜誌在公布全球家電十強,海爾雄居第九,接著是海爾在全球獨家推出“太空係列網絡家電”揚威科隆家電博覽會。而海爾在物流方麵所做的探討與成功,必將進一步提升爾在新經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大大提高海爾的國際競爭力。

全國物流工程學會秘書長周雲認為張瑞敏把物流上升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速度致勝,以及訂單信息流為中心等觀念對其他企業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張瑞敏從開始的物流中心到把物流發展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再到創造性地提出同步模式,這是中國工業企業的創舉。海爾國際物流中心無論在規模上,還是物流技術上都到國際先進水平,海爾物流管理模式再一次證實張瑞敏的超前的戰略頭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