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1949年1月5日生於山東省萊州市,1968年老三屆畢業後參加工作,1984從青島市家電公司調至海爾冰箱廠任廠長。進入海爾後,張瑞敏以完善崗位責任製為“軸心”,圍繞工作紀律、崗位責任意識,以及市場服務意識做了不少企業文化方麵的奠基和強化工作,使得這個集體性質的“市冰箱總廠”得到了一次堪稱健康的文化洗禮。

1985年4月,當眾砸毀了存有嚴重質量問題的76台瑞雪牌電冰箱。該廠冰箱1988年9月首次獲得“國優金獎”,1989年市場機製競爭機製基本成熟時確定了“海爾”的高位市場戰略,即“高質高價”和“重品牌重服務”,並以“真誠到永遠”廣告確立了產品的高檔形象。1990年被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國家技術監督局授予“國家質量管理獎”,1991年被消費者投票選為“中國十大品牌”之一。

1991年完成了海爾的第一次產品線擴張,並順利組建了海爾集團。

1992年提出海爾工業園建設計劃,並於同年投入施工。1993年11月促成公司順利上市於上海證券交易所。1995年,張瑞敏榮獲“中國經營大師”稱號,1996年以印尼為突破口正式進軍國際市場,榮獲《亞洲周刊》“1997年度企業家大獎”。1999年12月入選英國《金融時報》“30位世界最受尊敬商界領導人”,2000年以銷售自有品牌PC為契機,正式進軍中國IT業。2000年5月就任海爾集團公司首席執行官(CEO),2001年8月美國《福布斯》封麵刊登張瑞敏頭像,2001年9月中國國家質量管理獎勵工作委員會授予其“全國質量最優秀獎”。

創立品牌,才能決定一切

1984年,海爾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還僅是一個集體小廠,虧空達147萬元、年銷售收入僅348萬元。守著一個爛攤子的600名職工,已是人心渙散。在連換三任廠長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1984年12月26日,35歲的張瑞敏從青島市家電工業總公司副經理的位置上,正式走馬上任,擔任這個小廠的廠長。對那時的張瑞敏來說,這絕對是一種“臨危受命”。

張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1985年,張瑞敏帶頭把76台有質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爛。如今,在海爾科技館裏的那把“聞名遐邇”的大鐵錘,向人們訴說著質量與品牌的故事。這一錘所砸出的不僅是質量意識,砸出的還是一種嶄新的觀念,從此,質量意識結結實實地印在海爾人的心中。

在海爾洗衣機生產車間裏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天,一名員工在下班前的每日清掃時,發現多了一枚螺絲釘。他驚呆了,因為他知道,多了一枚螺絲釘就意味著哪一台洗衣機少了一枚螺絲釘。這關係到產品的質量,維係著企業的信譽。因此,分廠廠長當即下令:當天生產的1000餘台洗衣機全部複檢。而複檢的結果:成品機沒有什麼問題。可原因出在哪裏呢?已經很晚了,員工們誰也沒走,又用了兩個多小時,才查出來是發貨時多放了一枚。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員工表現出的強烈責任感。

由此可見,企業要發展,觀念的創新也很重要,觀念的創新是企業能夠健康運行的先導,有了觀念創新,企業就能有好的開端,觀念的創新能夠將企業的優勢發揮出來。拿砸冰箱這件事來說,為什麼要砸呢?那是因為,當時人們在觀念上對產品質量不重視,砸冰箱是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在觀念上創新。

在談論這個事件時,許多人佩服張瑞敏抓質量的決心,但沒有充分意識到他抓牌子的遠見卓識。單純地從物質效應來看,也許是可以不砸的,因為那些冰箱還可以修理。但張瑞敏要的是向全國消費者表態:我海爾就是對質量一絲不苟!76台冰箱的經濟損失和造就了一絲不苟的名聲,兩者之間的得失是不成比強者自有爭勝之道——張瑞敏打造強勢的魄力例的。想想看,那個時候,許多企業連商標意識都還沒有樹立起來,更何談名牌意識?目前仍然有許多企業認為,自己的企業很小,企業還沒有更多的富裕資金,所以沒有能力實施名牌戰略,他們不明白,企業不是等大了再搞名牌戰略,而是應該利用名牌戰略搞大,海爾就樹立了最現實的榜樣。海爾早在十幾年前就明確了這個目標,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突破傳統的套路

2001年3月31日,“海爾現代物流同步模式研討會暨海爾國際物流中心啟用儀式”在青島海爾總部舉行。國家經貿委副主任張誌剛、聯合國駐華總協調員萊特娜女士以及全國物流領域的部分專家學者、海爾的國際供應商代表參加了研討會。張誌剛副主任以郭沫若的詩句“一自高丘傳號角,千紅萬紫進軍來”,對海爾在中國現代物流領域內所作出的超前探索和卓越成效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