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杠牌篇——“杠上開花”終成大器(4)(2 / 3)

很多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他們工作,奮鬥,他們用心去想,去祈禱,但是由於過程太艱難,他們愈來愈倦怠、泄氣,終於半途而廢。到後來他們會發現,如果能再堅持久一點,如果他們能更向前瞻望一下,就會得到結果。

怎樣才能培養出這種不放棄、打不敗的態度?辦法之一是永遠不要說失敗,因為如果你一再說失敗,你很可能會說服自己去接受失敗。

—篇文章討論了使用消極否定的話的危險。例如舉“不”字為例,“不”表示關上了大門,“不”這個字指製作、垮台、延誤。但是把英文“不”(no)倒過來拚,就有了新希望,因為倒過來拚就成了“繼續”(on),就有了活力和行動。不鬆懈地“繼續”追求你的目標,直到你的問題解決。

我們注意teem(充滿)這個英文字。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充滿”困難,充滿了遺憾,充滿了無力感。如果我們扭這個字倒過來,拚成meet(迎頭處理),含義就截然不同了。每一個問題出現的時候,迎頭加以處理,你就不會再充滿失敗和失望了。每一項挑戰升起來的時候,若奮起迎頭接受挑戰,你就會獲得很多的成果,你必會有所創造。

你聽過美國海耶士·鍾士的事跡嗎·他是1960年高欄比賽的風雲人物,他贏得一場又一場的比賽,打破了許多紀錄,真是轟動一時,他順理成章地被選為參加當年在羅馬舉行的奧運會的選手。他參加110米欄賽;全世界都認為他能贏得金牌。

但是,出乎意料,他並沒有得到金牌,隻跑了個第三名。這當然是個極大挫折。他的第一個想法是:“怎麼辦昵?我或許該放棄比賽。”要再過4年才會有奧運會,而且他已經贏得所有其他比賽的高欄冠軍,何必再受4年更艱苦的訓練?看來惟一合理的是退出比賽,開始在其他事業上尋求發展。

這當然非常合乎邏輯,但是海耶士·鍾士卻不能安於這種想法。“對自己一生追求的東西,”他說/‘你不能夠事事講求邏輯。”因此他又開始了訓練,1天3小時,1個星期7天。在爾後幾年裏,他又在60碼和70碼高欄項目創造了新紀錄。

1964年2月22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鍾士參加60碼高欄賽。賽前他曾經宣布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室內比賽。大家的情緒都很緊張,每個人的眼睛都看著他。他贏了,創下了自己以前的最高紀錄。鍾士跑完後,走回跑道上,低頭站了一會兒,答謝觀眾的歡呼。然後17000名觀眾都起立致敬,鍾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很多觀眾也流下眼淚來。一個曾經失敗的人仍然繼續堅持下去。他不放棄,而愛他的人們就愛他這一點。

他參加1964年東京奧運會,在110米欄賽中跑出13.6秒的成績,得了第一名——他終於贏得了金牌。

海耶士·鍾士的故事使我們想起了歌德的話:“不苟且地堅持下去,嚴厲地驅策自己繼續下去。就是我們之中最微小的人這樣去做,也很少不會達到目標。因為堅持的無聲力量會隨著時間而增長到沒有人能抗拒的程度。”

敢於挑戰“不可能”

對西點學員來說,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不斷挑戰極限是每個學員的樂趣,隻有超乎常人的困境才會讓他們從中得到鍛煉。

巴頓將軍在校期間一直注意鍛煉自己的勇氣和膽量,有時不惜拿自己的生命當賭注。

在一次輕武器射擊訓練中,他的魯莽行為使在場的教官和同學都嚇出了一身冷汗。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同學們輪換射擊和報靶。在其他同學射擊時,報靶者要趴在壕溝裏,舉起靶子:射擊停止時,將靶子放下報環數。輪到巴頓報靶時,他突然萌生出一個怪念頭:看看自己能否勇敢地麵對子彈而毫不畏縮。當時同學們正在射擊,巴頓本應該趴在壕溝裏,但他卻一躍而起,子彈從他身邊嗤嗤地飛過。真是萬幸,他居然安然無恙。

另一次是他用自己的身體作電擊的試驗。在一次物理課上,教授向同學們展示一個直徑為12英寸長、放射火花的感應圈。有人提問:電擊是否會致人死命。教授就請提問者進行試驗,但這個學生膽怯了,拒絕進行試驗。課後,巴頓請求教授允許他進行試驗。他知道教授對這種危險的電擊毫無把握,但認為這怡是考驗自己膽量的良機。教授稍微遲疑後同意了他的請求。帶著火花的感應圈在巴頓的胳膊上繞了幾圈,他挺住了。當時他並不覺得怎麼疼痛,隻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但此後幾天,他的胳膊一直是硬綁綁的。他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勇氣和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