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初創台塑時,便遇到一道難題:生產的塑膠粉居然一斤也賣不出去,全堆在倉庫裏。當時塑膠是一種剛剛流行的、很有前途的產品,為什麼台塑的塑膠粉沒有市場昵?主要是價格太高,無法跟歐美、日本等大廠競爭。而價格高的原因,主要是產量少,導致單位成本過高。要降低成本,隻有提高產量。在產品積壓時提高產量,本來是一種很矛盾的做法,但王永慶還是咬咬牙,擴大了生產規模,將月產量由原來的一百噸提高到二百噸。
在王永慶增加產量的同時,日本的生產廠家產量也在成倍上漲。因此,台塑的產品仍不具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要麼冒著傾家蕩產的危險繼續加大投資,提高產量。要麼坐等倒閉。王永慶決定選擇前者。不過,將產量增加到多少昵?在決策會上,有的人提出增至每月400噸,有的提出增至600噸。王永慶一錘定音:增至1300百噸!這個數字將所有的人都驚呆了,這個數字可是原來的六倍啊!但王永慶說:“我們現在是騎在老虎背上,如果掉下來,後果不堪設想。隻有竭盡全力,將老虎征服!”
在王永慶的支持下,台塑的月產量如期增至1200百噸,成本大大降低,終於具備了市場競爭力,不但壟斷了台灣的市場,還在世界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並逐步拓展領地,成為世界塑膠業的霸主。
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但那條路不是什麼康莊大道,而是險峻小路,敢不敢走,得看各人的膽識。一旦闖過去,便會雲消霧散霞光普照,呈現在你麵前的是另一番新天地。
但是,有一種情況是沒有必要冒險的,比如,你從事的是一個夕陽行業,無論你投人多少錢都沒有回報。在方向有誤時,什麼時候發現就該什麼時候回頭,用不著一條道跑到黑。
堅持最後五分鍾,決不輕言放棄。你也許有過這樣的感覺:幹一天工作,最後的半小時最難熬;幹件有一定難度的事,快要幹完的那一段最難。這並非事情本身有多難,而是身心疲憊的緣故,加上急於擺脫的心理帶來的壓力,使人倍覺難以忍受。
當你從事某項事業時,同樣會麵臨身心疲憊和急於擺脫心理帶來的困撓,往往進行到後半程時,事情好像越來越難,也更容易因疏忽而出現失誤。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因不堪忍受壓力而主動放棄。所以,世上“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事太多了。
對於一個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咬牙堅持最後五分鍾的意誌力是他超越常人的最大法寶。他的智力,他的體力,他的財力,總之,他的各項條件都不見得比別人強,但他能堅持到最後。他就靠這一點取勝。
縱觀世界成功史,幾乎每一次大事業的領導者都是意誌不凡的人,在他們的頭腦中,從來沒有輕易放棄的概念。
1965年,美國波音公司準備耗巨資研製波音747寬體客機。在決策會上,一位董事說:“一旦發現情況不妙,我們還可以放棄這項計劃。”
董事長威廉·艾倫堅定地說:“放棄?如果波音公司說我們將製造這種飛機,那我們就得製造這種飛機,哪怕把整個公司的資金都耗盡。”
由於威廉·艾倫的強力推動,波音終於研製成了寬體客機,並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那些意誌力不同尋常的人好像都有一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定力。獲得這種定力有什麼秘訣嗎?有!那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決心要做的事上,其他的什麼也不去想。
這是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真實的故事,摩洛·路易士的非凡成績來自二次成功的拚搏,一次在20歲,另一次在32歲。
摩洛在19歲時隨家人一起搬到紐約。在此之前,他的生活已是多采多姿,比一般人豐盛得多。由於家人皆愛好音樂、戲劇,所以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之下,幾乎所有的樂器摩洛皆能演奏。他是一般人眼裏的天才兒童——不到10歲,他便指揮過交響樂團;12歲時,他從事賣雞蛋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雇有16名少年為他工作;到了14歲,他獨立組織了一支舞蹈團;高中畢業之後,他又投身新聞界擔任一名采訪記者,與許多新聞界的老前輩像班·希特、查爾斯、馬卡沙等人一起工作;19歲時,他曾獲音樂獎學金,但由於舉家搬至紐約,所以隻好放棄此次進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