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士兵們走到荊州地界的時候,周瑜又率兵趕到,結果被諸葛亮早已布下的伏兵殺得丟盔掉甲,大敗而回。這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具備判斷能力的人在做事的時候能夠做到胸有成竹,能夠縝密地分析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並預先製定辦事的謀略。諸葛亮不愧是一個具有預測能力的大師,在劉備出發之前,他已經周密地思考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及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因此,劉備和趙雲才能夠在緊要關頭做到處變不驚,逢凶化吉。
機會,一閃即逝。“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道理人人皆知。要怎樣做才能在機會到來時做出決斷昵?是可靠的決策、最聰明的決斷、最明智的決策就是要找尋更多的事實,來支持你的決斷,完全以事實為依據。
愛默生說:“所謂優秀的人,乃是指具有正確敏銳的判斷力的人。”掌握人們行為的方向,就是所謂的判斷力。而它就像輪船上的指南針,隨時測定航向。
在每天結束的時候,冷靜的反省自己的行為,把失誤作為訓練自己的教訓,做事之前一定要深思熟慮,隻有這樣才不致於迷失方向。
沒有人能對任何事情,加以完全正確的判斷;但重要的是,以冷靜的態度,來思索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然後從中修正訓練自己的判斷能力。
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就是在麵對任何小事時,仍能以嚴謹的態度,做出精確判斷,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是人生的勝利者。
兩名樵夫去山中打柴,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一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憂。當時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上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卻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走近一看,地上竟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來挑黃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許多成功轉化的關鍵,在一開始人們也許看不出它的內在潛力,這時抉擇的正確與否,就已成為成功與失敗的分界。在麵對機會時,人們常常有三種選擇方法:第一種是單純且平靜的接受;第二種是抱著懷疑的態度觀望;第三種是固執地不肯接受。
在人生的每一次關鍵時刻,謹慎地運用你的知識,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於你的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隨時檢視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偏差,適時地給予調整,千萬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般,隻憑一套哲學,便欲強渡人生所有的關卡。
那些沒有自知之明、非常固執的人,永遠也做不成什麼大事。
時刻留意自己所執著的意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抵觸;追求成功,並非意味著你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而來遷就成功法則。隻需你在意念上做合理的修正,使之符合成功者的經驗及建議,即可走向成功之道。
你的英明決策會使你事半功倍,冷靜地敞開你的胸懷,正確無誤地做出選擇,你將永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你就會成為機會的寵兒!
從容不迫方能應裕自如
任何一個在事業上成功的人,遇事都能保持輕鬆從容的心情。成功的人甚至在碰到逆境的時候,他的腦筋也會保持沉著、冷靜的狀態,從而隨時準備好捕捉和發掘新機會,以及了解和對付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