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談到逆境的利用時,往往強調聽天由命的黯淡麵,進而可能會陷入自卑中,敷衍地說它無非像苦口良藥總會有點好處的。我卻認為不僅如此,我們生活處於不愉快時期,往往使我們獲得許多具體和更有用的額外價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使我們對別人產生更多的了解和同情。我們也許當時察覺不出來,也可能會認為這個經驗的取得完全是虛度光陰,但是,正如愛默生所說的:‘歲月之恩,日久始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陸哥·赫胥勒說得好:“編撰20世紀曆史時可以這樣寫:我們最大的悲劇不是令人恐怖的地震,不是連年戰爭,甚至不是原子彈投向日本廣島,而是千千萬萬的人生活著然後死去,卻從未意識到存在於他自身的人類從未開發的巨大潛能。”
古希臘特爾斐神廟中的碑銘上鐫刻著幾個大字——“認識自我”,偉大的思想家盧梭認為這幾個字“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當人類把身心投向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動中時,往往遺忘了這一古訓。
事實上,潛能是沉睡在潛意識裏的,隻要用行動,用信念去刺激潛意識,你的潛能就會像泉水一樣,涓涓流出。
維克15歲的時候,老師告訴他,他永遠不會畢業,最好是退學去做生意。維克記住了老師的忠告,在以後的17年中,一直做一些臨時工作。別人一直告訴他,他是一個劣等生,所以17年以來,他一直處於自卑中,他的作用就真的像一個劣等生。但是他32歲的時候,卻發生了驚人的轉變。一項偶然的測驗顯示,他是智商高達161的天才。這以後,他就開始像一個天才那樣有所作為了。他一連寫了好幾本書,獲得了幾項專利,並且變成了一個很成功的商人。對於這位曾被退學的學生,最重要的是被選為國際智能組織的主席。參加這個智能組織惟一的條件,就是智商要在140以上。
維克的故事使我們聯想到,我們也要善於觀察自己,了解自己。
找出自己的天賦才能為什麼如此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可能會破壞或打擊你的整個事業生涯。有位年輕人無法繼承他父親外科醫生的衣缽,因為他即使在簡單的外科手術過程中,也會猶豫不決。他的父親因此錯誤地認為他膽怯,但事實上,他隻是缺乏操作小工具的能力罷了。後來,這個青年從自身優勢出發,以其敏捷的思維成了一個響當當的大律師。發現自己,就是發現另一個自我,發現假麵具後麵一個真實的自我,發現一個分裂的自己的各個部分,發現自己的局限、偏見、愚昧、醜陋、冷漠、恐懼,發現自己的熱情、靈感、勇氣、創造力、想象力和獨特個性。發現自己,既是一種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種德行,一種高貴的人格境界,更是認識自我,發揮潛能的能力。
你的生存能力正在退化
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其結果之一是人類生存能力的下降。這個論斷聽起來有些聳人聽聞。
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是《科學家談二十一世紀》。記得書中有一幅漫畫:個人大頭細脖,食指又粗又長,其他的指頭都已經退化成豆芽狀。此人正坐在儀器麵前優哉遊哉地控製電腦。正所謂“用進廢退”,因為隻用一個手指按按鍵,人類其他的手指都退化了。當時科學家們可能沒有想到,控製電腦最好還是用10個指頭。看這些21世紀的新新人類,玩電腦十指如飛,玩遊戲機使得兩個拇指特別“發達”,說什麼也想象不到人類的未來隻會剩一個手指。
去年,遇到一位同學。幾年過去了,當年這位又幹又瘦、發育不良的老同學,已變成了一個富態十足的大款。在農村欠下的體重,現下已是三四倍“償還”了。
交談之中,躊躇滿誌的老朋友一聲長歎?他把孩子送到當年我們參軍的山溝裏住了一陣,想讓孩子找到點當年我們艱苦奮鬥的感覺。也不知現在的孩子是怎麼搞的,才去沒幾天,就病倒了。
“現在的孩子,吃香的喝辣的,烏龜王八,什麼好補什麼,還是弱不禁風。同樣的年齡,當年我們早就自己下地找吃的了。誰管你死活!十六七歲,上山打一次柴,要跑一天的山路。
帶去的一罐稀飯根本不夠喝,餓著肚子,摸黑從山裏連滾帶爬回來……現在的孩子,差遠啦!”
聽了老朋友一席議論,我心裏暗吃一驚:什麼時候我們這一代人也已加入“九斤老太”的行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方式,那是因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環境。同樣是十六七歲,我們根本不懂什麼是電腦,什麼是因特網,甚至電視都沒看過。現在,恐怕各家的情況都差不多,什麼VCR、DVD、VCD、TV、卡拉OK、音響,線頭接來接去,遙控器一大堆,先按哪一個遙控器的按鈕,再按哪一個……複雜得很,想看個什麼節目,非得等或者“求”孩子來弄。孩子這一代人可能也會“笑”我們這代人的“弱智”。臭鼠的生存本能可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然而人的生存本能會變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