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4分鍾跑完1英裏的故事嗎?自古希臘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達到在4分鍾內跑完1英裏的目標。人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曾讓獅子追趕奔跑者,但是也沒能4分種跑完1英裏。於是,許許多多的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斷言,要人在4分種內跑完1英裏的路程,那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肺活量不夠,風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實在很多很多。
然而,有一個人首先開創了4分鍾跑完1英裏的紀錄,證明了許許多多的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都斷言錯了。這個人是羅傑·班尼斯特。更令人驚歎的是,一馬當先,引來了萬馬奔騰。在此之後的一年中,又有300名運動員在4分鍾內跑完了1英裏的路程。
科學家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
他們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都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然後在跳蚤頭上罩—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後,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高度。接下來逐漸降下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後主動改變跳的高度。最後,玻璃罩接近桌麵,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科學家於是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變成“爬蚤”了。
跳蚤變成“爬蚤”,並非它已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最可悲之處就在於,實際上的玻璃罩已經不存在了,它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玻璃罩已經罩在了其潛意識裏,罩在了其心靈上;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扼殺掉了。
舉重項目之一的挺舉也有一種“500磅(約227公斤)瓶頸”的說法,也就是說,以人體的體力極限而言,500磅是很難超越的瓶頸。499磅的紀錄保持者巴雷裏比賽時所用的杠鈴,由於工作人員的失誤,實際上超過了500磅。這個消息發布之後,世界上有六位舉重好手在一瞬間就舉起了一直未能突破的500磅杠鈴。
很多人的遭遇與此極為相似。由於遭受太多的批評、打擊和挫折,於是奮發向上的熱情、欲望被壓製,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拚搏。
在古希臘,“認識自己”被認為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表現,這從當時最著名的阿波羅神殿大門上寫著“認識你自己!”這句箴言便可看出。在這一點上,中外皆然,否則涵義相近的“人貴有自知之明”的俗諺,也就不會在中國流傳數千年了。“人之才能,自非全賢,有所長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這句話說明了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的“長短”、“明蔽”之所在,進而才會產生“我可以”的認知基礎。“長”不因“短”而消失,“明”不因“蔽”而無光;況且,二者之間還可以互相轉化。也正是對這種轉化的期望與自信,鋪陳了“我可以”的另一層意義:我可以變得更好,我可以使自己進一步完善起來。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把他的全部哲學歸結為一句話:“成為你自己!”這句話倒不失其真知灼見。人生的快樂與人生的期望緊密相連。—個失去期望的人,永遠不會快樂;而一個快樂達觀的人,總少不了完全的自信。
美國作家阿西莫夫成名以後寫過一份簡曆,裏麵這樣寫道:“我年輕時決定取得化學方麵的博士學位,我做到了;後來我決定寫故事,我做到了;然後我決定寫小說,我做到了;我又決定寫論述科學的書,我也做到了;最後,我決定成為一個當代著名的作家,而我也確實變成了這樣一個人。”
對於阿西莫夫來說,他的一係列“決定”最終都有幸成為快樂的事實;而對於一般人來說,他們的“決定”最終未必都能有幸成真。“我可以做得到”畢竟不等於“我一定做到”。事實上,許多事情並不是知道一定能完成才去做,而往往在於從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能夠做到並且能夠做好。一個人有沒有自信其實並不在於做出決定的時候能否肯定其結果,而在於敢不敢去實踐決定。自信的人之所以是快樂的,正因為快樂具有這樣的特性:它不僅僅產生在結果出現之後,而且存在於實現結果的過程中。我們讀阿西莫夫的自述之所以快樂,原因是他的“我可以……”統統獲得了實現,他的一生都在為實現“我可以……”的信仰而努力。把“我可以”當作是一種自我評價,既是對現實自我的承認,也是對未來自我的自信。一個人必須承認,認識自己並不容易。
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自己的認識。“你能毫不埋怨地接受自己嗎?你能始終如一地悅納自己嗎?你能滿腔熱情地摯愛自己嗎?”這些便是你需要解決的問題。你現在就可以訂出你的目標,去愛世界上最美麗、最有活力、最有價值的人一你自己。朋友,如果你想獲得幸福的人生,如果你想找到人生的快樂,那麼,接受這個建議:千萬別忘了隨時對自己說:“我可以!”
敢於挑戰自己是每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