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電影學院是張藝謀生命中一次至關重要的機遇,也是他人生的根本轉折點。張藝謀在這一關鍵時刻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意誌和技巧,頗值得我們沉思。
張藝謀帶著自己精心挑選的攝影作品找到了電影學院的招生辦公室。他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優秀藝術素養令老師們大加讚賞,但是,學校規定考生的最高年齡是22歲,而張藝謀當時已經27歲了。製度無情,首先是年齡一項就把張藝謀拒之門外。
對此,張藝謀失望至極,但仍未絕望,因為他的智慧告訴他,自己在藝術上確實有著非凡的天賦,他必須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他一定要在這條路上創造自己的輝煌。當時的國內正時興“讀者來信”,提倡“伯樂精神”,強調各級領導要重視和認真對待來自基層的各種意見和要求。於是張藝謀大著膽子給素昧平生的當時的文化部長黃鎮寫了一封言詞懇切的信,還附帶了幾張能代表自己攝影水平的作品。
最終,信輾轉到了黃部長手中,頗通藝術的部長認為張藝謀人才難得,遂寫信給電影學院,並派秘書前往遊說,終於使電影學院破格錄取了張藝謀。
然而,好事多磨。在張藝謀讀完二年級的時候,校方以他年齡太大為由要求他離校。而此時力薦張藝謀的黃部長已經離位。向誰去求助昵?張藝謀意識到,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能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伯樂身上。自己已進入而立之年,更應該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所謂命運,無非就是機會和抓住機會的能力。他硬著頭皮給校領導寫了一封態度誠懇的“決心書”,強烈地表達了自己要求繼續讀書的願望。再加上愛才的老師多說好話,校方終於同意讓他繼續上學。在以後的三年中,張藝謀的攝影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從電影學院畢業。
張藝謀用自己的智慧正確認識了自己,才令他鍥而不舍追求自己的目標,為中國,也為世界創造出了一座迷人的電影藝術宮殿。
假使當年,“老謀子”亦如常人一樣在命運麵前無所做為,也許今天我們再也無法欣賞到聰明絕頂、智慧過人的世界級導演大師創造的一個又一個的電影藝術了。這種靈氣也許並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但是隻要經過努力人人都可以培養。
智慧也就是一種思想,我們的思維反映了自己的精神形象。對一個人來說,精神形象總是先於現實存在。精神畫麵被複印到生活裏,銘刻在個性中。整個生理機能都在不斷地把這些形象、這些精神畫麵翻印到生活和個性中去。
假如必須選擇的話,與其讓成功和智慧的大敵一心存僥幸的思想一進入你的頭腦,竊走你的理智,搶走你的清醒與冷靜,使你的生活變成一個活的墳墓,還不如讓小偷進入你的房子,盜走你最值錢的財寶,搶走你的金錢以及所有財產。
不管你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都不要讓心存僥幸的思想進入你的頭腦。保持頭腦的清醒和純潔意義重大。讓你的頭腦成為聖殿,成為上帝的廟宇,讓它一塵不染,不要讓思想之敵乘隙而入。
心存僥幸的思想一旦生根,就會滋養出更多混亂、齷齪的思想和情緒。當你心懷一兩個這樣的思想時,它們就會成千倍地繁衍,而且會迅速蔓延。因而,決不要滋生混亂、錯誤、齷齪的思想。這些思想無論碰到什麼,都會加以破壞,它們留下的隻是殘破的印跡。它們會鑽入一個人的希望、幸福和能力之中,並敗壞這些東西。撕下你頭腦中所有這些陰暗的畫麵、所有這些黑色的形象吧!要堅決地拋棄它們,它們隻意味著癱瘓和失敗,雄心的滅失和希望的毀滅。
我們必須緊守自己的思想之門,通過自己智慧的修煉(達到一種靈氣)把一切幸福和成功之敵阻在門外。我們的心存僥幸心理所產生的那些東西,那些居住在我們頭腦中的不良思想才是真正的敵人。
我們必須光明磊落、心地純潔、公正無私、寬厚仁愛,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健康、成功、幸福。身心的完美和諧意味著一種聖潔的精神和高貴的靈魂。
如果在孩提時代就有人教導我們警惕心存僥幸的思想,同時存留催人奮進、使人歡躍、給人希望與力量的智慧思想,那麼我們能避免多少不必要的齟齬與消耗!而很多時候,一陣驟發的“憂鬱症”和沮喪的情緒在幾個小時內就會令人元氣大傷,簡直比數周的勞作帶來的損耗更厲害。而這些都是心存僥幸所帶來的後果。
我們常常能見識到思想的威力:巨大的痛苦失望或嚴重的經濟損失能在短時間內把一個人變得麵目全非。心存僥幸的思想竟讓一個人迅即變得白發蒼蒼。
我們都知道,熱東西燙人,尖東西紮人,擦傷使人疼痛,所以我們會竭力去避開令人痛苦的東西。而在精神王國中,我們偏偏不斷地燙著自己,割著自己,用致命的僥幸思想毒害我們的大腦和血液。這又是何苦昵?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會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排除導致這些痛苦的根源。所以,還是趕快采取行動吧!
世上決沒有“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