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由小集團提出構想,然後再針對此構想予以組合或改良,如此便能得到新的構想。這種方法常使用在各種行業的企劃會議中。
某企業的市場調查部卻因采用此法,成為一般人眼中不合常理的部門。原因是該部門的工作內容似乎是從早到晚———甚至到深夜,隻是在街上閑逛。
原來,該部門工作人員的任務是打聽什麼地方成立了新的商店,並在開店前往拜訪,主要目的在於調查什麼商品在日後可能暢銷。結果這項工作在外人看來隻是每天在街上閑逛而已!
提出這項構想的職員當時的想法是:“隻是呆在辦公室,未必能想出新奇的點子。如果能夠與消費者接觸,並配合季節的變化推出不同的商品,必能受消費者的歡迎。但這項市場調查工作若受到上下班時間的束縛,就很難開展了。”
據說,當時大部分的中層職員聽到這項企劃時,均不以為然。
因為即使他們能夠理解該公司同僚的用意,他們的頂頭上司也可能不會同意。
但出乎意料,當總經理得知此構想後,竟立即指示設立新的部門,並由該名職員全權負責。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他們不斷產生新的構想,新的產品也接二連三地銷售成功了,更有數項產品成為超級暢銷品!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由於上司的寬宏大量,樂意聽取下屬未臻成熟的構想,並願意一起討論,終於創造了成功的奇跡。
事實上,每位下屬必然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構想,然而,當他們發言的時候,卻一再遭到否定,如此他們必然心灰意懶,日後便可能不再費心思考,而成為被動、消極的職員。
反之,不管下屬所提出的方案是否不可思議或別出心裁,隻要被上司接納過一次,則他對自己的發言必然信心十足,執行時也能負責到底。這樣,也足以促使他產生更多的新構想。
19.8糾正六種不正確利用智囊的傾向
智囊團是個好東西,企業領導的決策離不開智囊的幫助。但下述六種不正確利用“智囊”的傾向,則需加以警惕糾正:
1.臨渴掘井,匆匆召集“智囊”決策
某些領導在重大決策方案上報前,鬆鬆垮垮、拖拖拉拉,決策工作不按科學決策程序進行,遇到上級領導催報決策方案時,才火燒眉毛、臨渴掘井,匆匆召集“智囊”會議,當場就拍板敲定決策方案。
2.隻求單方案決策,無多方案可供選擇
某些領導在對一項重大工程項目谘詢時,以“為省事”、“圖方便”、“節約經費”作為借口,隻求“智囊”提供一個決策方案,然後急不可待地批準實施,魯莽行事。
3.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排斥異己意見
某些領導表麵上很尊重“智囊”的獨立性,但實際上,在進行決策谘詢時,缺乏理性的思考,喜歡挑選一些符合自己心意的“智囊”進行決策谘詢,把持有不同意見或相反意見的“智囊”加以排斥。
4.越俎代庖,完全依賴“智囊”決策
有些領導膽小怕事,懶於思考,不敢決斷,完全消極地依賴“智囊”決策。他們對“智囊”惟言是聽,惟計是從,沒有主見,毫無異議,“智囊”也就“越俎代庖”,這是違背領導科學基本原則的。
5035.求全責備,對“智囊”的期望值過高
某些領導把“智囊”看做“萬能博士”、“智慧之神”,認為其意見或建議是“萬全之策”。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片麵的。“智囊”並不是十全十美的、萬無一失的“神人”。
6.不辨“智囊”素質之良莠
有些領導在進行決策谘詢時,雖有虛心求教於“智囊”的“熱心”,卻缺少認真鑒別其真偽、判斷其優劣的“細心”。他們往往是病急亂投醫,不辨“智囊”良莠,結果勞民傷財。
用人有學問
向陽
一個管理者各方麵的才能並不一定都要高於下屬,但用人方麵的才能卻要出類拔萃。知人善任,活用人、巧用人、用好每一個人,這是管理者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關於這一點,劉邦有句經典之言:“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韓信;籌集糧草銀餉,我不如蕭何。而他們都被我們所用,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劉邦之所以得天下,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善於用人,能集他所長為己所用。
如此看到,能否輕輕鬆鬆當領導,關鍵在於用人。管理是一門藝術,用人同樣也是一門藝術。掌握用人之道,可以從以下十條入手:
一、慧眼識才,悉心育才。
身為管理者,要有一雙識人的慧眼,仔細觀察你的下屬和周圍人,看看哪些是有真才實學的人,哪些是可塑之才。如果確實是人才,就量才加以提拔任用,如果是可塑之才就要平日多多加以指點和培養,以備後用。
二、不拘一格,知人善任。
用人過於僵化和拘謹,會使下屬失去積極性和創造力,間接地阻礙了你事業的發展。“變則通,通則久”,用人也是如此,要根據形勢的變化而轉變用人的方法。把人才用在適合他的位置上,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在減輕你自己的負擔。
三、合理授權,指揮若定。
管理者切忌抓住權力不放,生怕被別人搶去,而應當合理授權。合理授權,是指管理者把本來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權力委授給下屬,指明工作目的和要求,並為其提供必要的條件,放手讓下屬努力完成工作任務的一種管理方法,既已授權就不要對其過於幹涉,但授權要有度,要留有指揮權和監督權。這樣,你就能從繁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坐鎮指揮就可以了。
四、恩威並施,賞罰分明。
“恩”和“威”是用人的兩種方法,“賞”和“罰”是用人的兩種製度。“恩”可以顯示領導者的仁義,“威”可以樹立管理者果斷威嚴的形象,“賞”可以激勵下屬的積極性,“罰”可以使下屬記住教訓,從而能促使其更謹慎踏實地工作。
五、以身作則,樹立威信。
管理者如果要求下屬們早八點上班,而自己則十點以後才到,久而久之,下屬們就會認為這個製度隻是個形式,而他們在工作上就會變得懶散。作為管理者,要求下屬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首先做到,這樣才能在下屬中樹立威信。
六、放下架子,關心下屬。
管理者如果每天擺出一付高高在上的架式,在心理上有極高的優越感,下屬們就會不敢和不願接近他,很多事情也無法溝通,會極大地影響工作。其實,管理者在工作之時隻要稍微保持一點威嚴即可,切不可過於嚴肅。在工作之外,管理者和下屬應是一種朋友關係,要經常關心下屬的生活狀況,處處替下屬考慮,及時幫助下屬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下屬的尊重,並有利於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當管理者想網絡人才時,當管理者想安排下屬去做他不情願去做的工作時,當管理者在處理下屬間的矛盾時……這時管理者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性和感性,想說服某個人就要從這兩方麵入手,做到“情理相依”,這樣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八、疑人也用,用人也疑。
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現在卻流行一個新觀點“疑人也用,用人也疑”。即使你對某人持有懷疑之心,但如果他是人才,你就可以大膽啟用;即使你已重用了某人,但也一定要保持適當的戒心,否則容易在過於信任上吃大虧。
九、容人之短,用人之長。
人的成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因此一個人諸方麵發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有所長和有所短。一個人如果沒有缺點,那麼他也就沒有優點。現實的情況是:缺點越突出的人,其優點也越突出,有高峰必有低穀。一個管理者在用人時若能有“容人之短”的度量和“用人之長”的膽識,就會找到幫助自己獲取成功的滿意之人。
十、集合眾智,無往不利。
“集合眾智,無往不利”,這是鬆下幸之助先生窮畢生功力悟出的至理名言。的確,一個企業中,最重要的就是挖掘人才,利用人才。一個人的才幹再高,也是有限的,且往往是長於某一方麵的偏才。而將眾才為我所用,將許多偏才融合為一體,就能組成無所不能的全才,發揮出無限巨大的力量。這是用人之道的最高境界。
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並結合自身的特點加以運用,你就會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者。但是切忌要注意一點,不要對所學知識囫圇吞棗、機械效仿。要學以致用,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自己,樹立起有自己特色的領導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