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為活著而活著的人是平庸的,他從來體會不到衝鋒的豪氣,更不會欣賞成功的喜悅。你很難看到他笑,即使有,也絕對不是開懷大笑。——西點55屆畢業生 麥肯錫谘詢公司合夥人 卡特·布賴恩
西點課堂:勇敢地麵對每一次挑戰
“沒有什麼不可能”,這是西點人的名言。西點軍校教官魯斯對學生這樣說:“沒有辦法或不可能對你沒有任何好處,它隻能使事情畫上句號,所以請馬上刪除這樣的想法。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總有一種最合適的辦法。它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你應該把它加入到你的大腦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發動了一次進攻,當時的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正在萊茵河附近散步,他遇到了一位看上去心事重重的上尉。
“你有什麼心事嗎?”艾森豪威爾將軍問道。
“將軍,”那年輕人回答,“我心情很糟糕。”
“是你的士兵讓你心煩嗎?”艾森豪威爾將軍問道。
“不是的,將軍,是我的長官,他讓我率領少得可憐的士兵執行一個艱巨的任務。我認為這不大可能。”
聽到這裏,艾森豪威爾將軍忍不住給這位年輕的上尉講述了自己的經曆:“當年,我曾率領不到百名士兵攻占敵人的軍事重地。在出發前,我也曾經疑慮重重,覺得根本沒有可能攻下來。於是,我向長官解釋敵人的地形,我軍的劣勢……但我的長官隻說了一句話,‘沒有什麼不可能’。所以,我隻能帶著軍隊出發了,在激戰中,我軍馬上就要被擊垮了,但我始終記得長官的那句話,最後以不可思議的頑強戰鬥完成了任務。”
艾森豪威爾告訴年輕的上尉,當你心裏認為任務不能完成時,你就真的很難完成這個任務了。每個人的內心始終存在著兩股力量,其中一股是:“我天生是來做偉人的,我應該什麼都可以做到”;另一股力量卻時時在打擊我們:“你辦不到!”兩股力量的鬥爭在遇到困境與失敗時會變得更加激烈。其實,我們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懷疑和畏懼失敗。
“不讓恐懼左右自己”,這是美國著名將領巴頓用以激勵自己的格言。
在西點軍校學習期間,巴頓有意鍛煉自己的勇氣。在騎術練習和比賽中,他總是挑最難越過的障礙和最高的跨欄。在西點的最後一年裏,有幾次狙擊訓練時,他突然站起來把頭伸進火線區之內,要試試自己的膽量。他為此受到父親的責備,卻總是滿不在平地說:“我隻是想看看我會不會害怕,我想鍛煉自己,使自己不膽怯。”
巴頓的鍛煉,使他的性格變得異常剛毅果斷。
巴頓在作戰中總結出兩條成功經驗,那就是:“果斷,果斷,永遠果斷!”和“攻擊,攻擊,再攻擊!”在進攻德軍並取得勝利的布列塔尼戰役中,他的這種指揮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布列塔尼戰役中,身為集團軍司令的巴頓,命令第八軍冒著兩翼和後方暴露挨打的危險,向兩英裏外德軍防守的布雷斯特進攻。這使得那些參謀們頓生憂愁,認為這是鋌而走險的做法。但巴頓認為,戰機稍縱即逝,當時德空軍已被逐出諾曼底地區,德軍大部分裝甲部隊也被牽製於其他戰場無法脫身,故正麵之敵實不堪一擊,因而要果斷進攻,而不能畏縮不前。
巴頓抓住戰機,果斷地指揮部隊快速挺進攻擊,使德軍措手不及,從而把德軍趕出了布列塔尼半島的內陸,取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
他的勇猛果斷,使他贏得了“血膽將軍”的稱號。巴頓在“不讓恐懼左右自己”這一格言的激勵下,實現了自己的雄心壯誌。
西點的學員非常欣賞古羅馬哲學家塞尼卡的一句名言:“真正的偉人,是像神一樣無所畏懼的凡人。”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勇敢地麵對人生,無論遭遇到什麼,依然保持生活的勇氣,保持不屈的奮鬥精神,他就是生活中的強者,一個離成功最近的人。
西點人都有一種強烈的競爭感,都有出人頭地的欲望。西點的體製政策也處處體現了競爭,給能力優異者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能的機會。但是,西點的競爭是規範化的競爭,不是那種矮子裏麵找大個兒的競爭。不論在科學文化學習上還是在體育運動上,西點都向學員提出一係列明確的目標,讓他們接受這些目標的挑戰,而不是讓他們去和自己的同學一爭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