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個別表揚
領導者在同下屬見麵時,對他的進步、優點和成績,當麵稱讚幾句,便能起到一定的鼓勵作用。他就會感到上司是了解他的工作的,自己的努力沒有白搭,從而保持以至發揮更大的積極性。
個別表揚在具體形式上,對不同的下屬應有所不同。如對年輕人,在語氣上可稍帶誇獎的意味;對有威望的長者,在語氣上則應帶有敬重的意味;對反應敏捷的人,隻要三言兩語甚至稍有暗示,他就能感覺到了;而對於疑心大的人,則應該把話說清楚,以避免產生誤解。
個別表揚這種方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表揚的麵也寬。但它在使被表揚者增強榮譽感和對其他人的激勵作用上,則不如當眾表揚有力。
2.當眾表揚
這是最經常、最有效的表揚形式。由於它是當著眾人的麵進行的,並且對被表揚者的優點、成績做出明確的說明、表述和評價,因而它的激勵作用就更大些。它不僅是對被表揚者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對其他人的教育和號召。
當眾表揚的具體形式有:在日常工作例會上進行表揚;作為工作總結內容的一部分,在階段性或專題性總結工作時進行表揚;專門召開表彰會議,對一些帶有方向性的先進事跡和優異成績進行表揚。專門召開表彰會議,具有極大的嚴肅性,是將被表揚者作為一定時期內的標兵和大家學習的榜樣宣示於眾的。有時受到這種表揚還要記載在一個人的曆史檔案上,因而它能極大地增強被表揚者的光榮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其更大、更持久的積極性。
3.間接表揚
即當事人不在場時,背後進行表揚。這種方式的表揚,不管是在什麼會議或個別場合進行的,都能傳達到被表揚者本人,起到表揚的作用。它會使被表揚者感到上司對他的表揚是真誠的,不是“當麵說好話”,所以常常起到某些當麵表揚所起不到的積極作用。
表揚員工的每一個進步
事業之初,下屬往往會感到艱難和孤獨,在失意之時聽不到一句鼓勵的話語,成功時也沒人向他們祝賀。在這個時候,如果得到的即使是片言隻字的表揚,那也是令人興奮不已的,從而也就使其更加堅定了信心,努力把事情做好。
有些人以為,隻有大的成功才有意義去表揚,小成績無足輕重。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麵的,並沒有考慮人的內心欲求,特別是在最初工作時的孤獨與艱難。
當一個下屬初次走上一個工作崗位時,他會對這裏的環境很陌生,如果在做出一點小成績時就得到了領導的表揚,那麼他的信心一下就樹立起來了。在這方麵有個叫卡雷的人做得不錯。
擔任企業資源開發公司總經理的麥克斯·卡雷,在1981年創立以亞特蘭大為中心的銷售和市場服務公司時,就曾經曆過步履維艱的困窘。當時,他的手下隻有一個臨時雇員。按他的話說:“大的成功離我們太遙遠。我們幾乎感受不到任何激勵。”他想出了一個決定:每次獲得一個小成功都要自己慶賀一番。
卡雷出去買了一個警報器,還配了擴音器,這樣就能發出救護車的聲音。如果他在電話中宣傳自己的產品時能繞過培訓部主管,直接與那家公司的總經理通話,就要鳴笛慶賀一次;如果收到一大筆訂貨,警笛也會鳴響。如今,他的公司已擁有100多萬美元的資產和11名雇員。每個星期,警笛聲要在公司內回蕩10次。每當知道有好消息時,大家都要出來聽他們的同事對剛剛取得的成功吹噓一番,這也為大家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機會。卡雷說:“我們的雇員經驗還不夠豐富,無法取得巨大的成功,所以這種慶賀也是一種很大的鼓勵。”正是用這些小進步來臨時地表揚鼓勵,使卡雷的公司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請記住:要表揚每一個進步,不管這進步有多麼微小。
領導者批評下屬的方法
領導者對下屬進行批評,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逐步地輸出批評信息,有層次地進行批評。
與表揚相比,領導者更要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了。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在思維能力和心理素質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因而對待批評的態度和認識錯誤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有的人一點即明,知錯便改;有的人虛榮心強,不願聽逆耳忠言,領導者對這些人進行批評,就應該講究方式方法,不宜直接進行批評;有的人思想基礎好,性格開朗,樂於接受別人的批評,領導者對他們即使批評的言辭直露、激烈一些,他們也不會因此而耿耿於懷;還有的人執迷不悟,或對自己的過錯矢口否認,搪塞掩飾,甚至轉嫁他人,領導者對於這些人就最好進行有理有據的直接批評,促使他們盡早地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
領導者在進行批評時,對下屬的錯誤和缺點不能“和盤托出”,而要有目的、有重點地逐步指出,由淺入深,耐心引導,一個層次接著一個層次、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逐步解決。這樣做可以使下屬對批評逐步適應,逐步接受,不至於因心理負荷過重導致心理失衡而產生抵觸情緒,或者因此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從此一蹶不振。
願意受表揚,不願受批評,是人們共有的一種心理狀態。這一特點在那些反應敏捷,性格倔強、暴躁,逆反、否定心理強的人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們對待批評的態度往往是遇批“色變”,一談就“蹦”、一批就“跳”,致使正常的批評教育難以進行下去。但是,領導者如果換一個角度,從平等的地位,以商討的口吻去進行批評,他們則比較容易接受。
領導者要針對下屬的心理特點,改變那種居高臨下教訓人的批評方法,以商討問題的態度,平心靜氣地對下屬的缺點和錯誤進行暢所欲言、以理服人式的批評教育。這樣做有利於改變被批評者可能存在的抵觸情緒,提高批評意見的可接受性,使他們感到領導者的批評意見是充滿誠意的,從而虛心地予以接受。
批評忌不分對象和場合
要做到有效的批評,就必須注意隨著批評對象和場合的不同,改變批評的方式和語言。那種用統一的模式裁判活生生現實的做法,隻會處處碰壁。
就對象而言,我們應該著意於他的職業、年齡、性格、水平這樣一些主要因素。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批評要求,譬如說對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業,批評就應嚴厲一些;而對於一些要求員工自由發揮程度較高的職業,批評則應注重於啟發引導。對不同年齡的人,批評也應有所差別:年長者應用商討的語氣;對同齡人則可自由一些,畢竟彼此的共同點較多;而對年輕人則應多給予一些啟發性的批評,促使其提高認識。
比如對年老者稱呼前加上謙辭,顯得鄭重有禮。
就性格上的差別來說,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將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類。外傾型開朗活潑,善於交際;內傾型則孤僻恬靜,處世謹慎。對他們領導者應采取不同的批評方法:對於前者可以直率,對於後者需要委婉;對於前者談話要幹淨利落,對於後者措辭要注意斟酌。至於介乎兩者之間的中間性格類型的人,可以隨機應變,因人而異。
知識和閱曆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對水平高的人需要講清道理,必要時隻需蜻蜓點水,他便心領神會;對水平低的人必須講清利害關係,他們看重的是結果如何,而不在意其中的奧秘究竟怎樣;之乎者也、文縐縐的詞句,隻會使人如入五裏雲霧,辨不出東南西北。
同樣,場合的不同也要求批評方法的改變。聰明的領導者往往知道根據不同的場合調整批評的方式,而魯莽的領導者則往往不分場合,簡單粗暴。一般來說,盡量不要在太公開的場合批評下屬,實在不可避免時,也應注意批評的力度。這一點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