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生活——將生活與工作有機融合(2 / 3)

由於“自我實現者”是按其本來麵目,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待人接物的,他們就很少對別人感到失望。

他們不會對周圍疾苦和不公正閉眼不看,他們也不會相信世界會因為使用一種社會和政治上的萬應靈丹一夜之間就變好了。他們不走極端,既不激進,也不保守,兢兢業業,並努力從我做起來改善社會。

“自我實現者”對於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見慣的美好事物總是帶有一種新鮮的、樸實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欣賞,也許這類體驗對其他人來說早已變得多麼乏味。他們會早晨起來讀讀報,開始工作;在院子裏踱踱步;拜訪朋友們;擺一束花;觀賞日落——這一切都是無窮無盡的快樂之源。他們偶然碰到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都是珍奇獨特的。一天,馬斯洛注意到他的研究對象之一,一位產科大夫似乎心情特別愉快。“我剛剛接生了我的第一千名嬰兒,”他說,“他似乎就像我接生的第一個嬰兒那樣令我感到驚歎不已。”

在這些“自我實現者”身上發現的品質,沒有哪一樣是我們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即使是他們“最高的體驗”也不難得到。當我們將所有的懷疑、恐懼和緊張都置之腦後,體會到一種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感覺時,這便是純粹的、積極的幸福時刻。這樣的時刻將會使我們普普通通的日子升華為一種充滿意義的生活。愛因斯坦這樣寫道:“我們能夠體驗到的最美好的事物就是神秘莫測,這是一種存在於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搖籃中的最基本的情感。”他的話代表了所有“自我實現者”的心聲,他們是幸福的。

幸福不是固定的,它有時到來,有時離開。嚐試著用自己的努力去把握住它吧!

事業、家庭雙豐收

事業固然重要,家庭生活也不能忽視,兩者是互相促進的。情感太平淡,生命將枯燥無味。最關鍵的是要在事業與家庭之間尋求一種均衡。

一個智慧的領導者深知均衡原則的重要意義。在生活中,他們堅持這樣的人生信條:遠離極端,與激情告別。他們一方麵敢於承擔工作責任,另一方麵也在恪守著自己的家庭義務。

1.多和家人在一起

領導者工作再忙,也應該花上點兒時間陪伴家人。有時間要多陪家人出去走走,多給予家人生活上的關心和幫助。否則,婚姻將變得毫無意趣,最終導致雙方感情疏遠。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已經認識到,在陪家人一起遊玩的過程中,自己也可以學到很多新東西。

2.別把工作帶回家

領導者在事業上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花費大量的心血,有時候因為任務繁重,不得不加班或者把工作帶回家裏做,這很容易引來妻子的不滿。長此以往,妻子就會認為這是男人對家庭的不負責任。所以,在8小時工作時間之外的時間裏,要盡可能地不去工作,也減少向妻子談及工作上的事情,盡量多作些生活上的交流。

3.架起理解的橋梁

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妻子理解並讚成丈夫的目標和計劃,她會作為一名合作者,心甘情願並關懷備至地幫助他取得成功。作為領導者,要多和妻子進行溝通,談談家庭生活,談談子女教育,架起連接雙方心靈的橋梁,以求互相理解、比翼齊飛。

領導者要釋放壓力

壓力的調適主要還得靠自己的力量,不斷壓抑情感易導致心理障礙,因此,領導者要學會發泄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壓力。

1.傾訴自己的苦悶

傾訴,就是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尤其是怒和哀,毫無保留地傾訴給對方。這是一種感情的排遣,也是一種心理調節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難免產生苦悶和煩惱。這些苦悶和煩惱如果長期鬱積在心頭,就會成為沉重的精神負擔,損害身心健康。英國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積貯在心中的煩悶憂鬱就像一種勢能,若不及時加以釋放,就會像定時炸彈一樣,一旦觸發即可釀成大難。若及時加以發泄或傾訴,便可少生病,保健康。

傾訴,是一種釋放不良情緒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擺脫惡劣心境的必要手段。傾訴的對象很多,既可以是信賴的親人,也可以是言無不盡的知己,還可以是素不相識的陌路人。

美國在內戰時期,林肯總統曾寫信給他的一位鄉下的老鄰居,請他到華盛頓來,說有些問題要和他討論。這位老鄰居到了白宮後,林肯同他談了關於宣布釋放黑奴是否適當的問題。幾個小時後,林肯與他的老朋友握手道別,竟然沒有征詢他的任何意見。“談話之後他似稍感安適”,那位老朋友說。林肯並沒有要建議,他隻是要一位友善的、同情的傾聽者,這樣他可以沒有任何壓力地發泄心中的苦悶。

2.發泄情緒,不要壓抑自己

一提起“發泄”,人們便認為它是貶義詞。其實在醫學上,“發泄”卻是中性詞,甚至是褒義詞。由於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這就給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壓力是一個致病因素,壓力過剩,就會失去心理平衡。所以,我們要善於及時釋放心理壓力,醫學上把它叫做“發泄”。

正當發泄大致有兩種方法:一是嘴巴發泄,二是手頭發泄。

嘴巴發泄又分兩種:一是自言自語。比如,有人受了上司的氣,不敢對上司發作,隻好買一瓶酒,一邊自飲自斟,一邊罵罵咧咧。別看他形象不佳,但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罵完了,氣也消了,再蒙頭睡一覺,什麼事也沒有了。不過,喝酒別太多,否則,氣是出了,酒精中毒可就不合算了。二是對人傾訴。當我們有“一肚子氣”時,不妨找一個親近的人,理解我們的人,把肚子裏的怨氣全部倒出來,這樣可以得到解脫。但這必須選準對象,因為不理解我們的人不可能靜聽我們的傾訴,聽別人發牢騷畢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他一邊聽我們的訴說,一邊做別的事情,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反而會使我們更加生氣。不理解我們的人還會和我們唱反調,說一些“嘿,你真不應該那樣……”之類的話,簡直是火上澆油,把自己氣個半死。

手頭發泄亦可分為兩種:一是用文字發泄。在我們受了某人某事的氣之後,不妨利用手中的筆,一寫為快,把它記下來,或者寫一封措辭激烈的信,將對方罵一通。但請記住,這種信,隻可以寫,不可以發。美國總統林肯就常使用此法發泄胸中怒氣。他在外麵受了別人的氣,回家就寫一封罵對方的信。第二天,家人要為他發信,他卻不讓:“寫信時,我已經出了氣,何必把它發出去惹是非”。二是以創作發泄,這是發泄的最高境界。凡·高將苦悶發泄在畫布上成為油畫大師,巴爾紮克將生活的壓力發泄在稿紙上成為一代文豪……

此外,還有一種手頭發泄方法:摔盆打碗砸東西。因這不是正當發泄的方法,這裏並不提倡。有人在外頭受了氣,回到家對著家裏人吹胡子瞪眼、摔盆砸碗,將心理壓力轉嫁到親人身上,這樣做就大錯特錯了。

3.釋放情感

多年前一位醫學專家說了一句話:“癌症是沒有哭出的淚水。”這句說道出醫學界多年的研究心得。壓抑的情緒容易引起癌症,暴發的情緒容易引起心髒病。適當的疏解和表達情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知識。情感是自然的,如果不能適當地表達情感,不但造成身體的幹擾,而且是開心的障礙,甚至會破壞和睦的人際關係。積壓的傷痛會使人通過看電視、工作、過度沉迷於口腹之欲、情欲來麻痹自己。長期壓抑會使人情感麻木。

我們情感表達的方式來自幼小的教育,當我們受傷、受委屈、難過或受挫折時,父母有沒有容許我們疏解情緒?有的父母用一些轉移注意力,如恐嚇、打罵、羞辱、瞞騙等方式阻斷我們的哭鬧,因而傷痛深藏在內心。

這些沒有疏解的傷痛積存在身體內作怪。一般男孩子不許哭,女孩子不許發脾氣,因而許多男士的心中積壓了悲傷,許多女士心中積壓了憤怒。我們小時候所被教導的情感壓抑方式也會教給下一代。然而這些沒有釋放的情感容易被觸發,可以因一句話或一件事而傷心、發脾氣。這些累積的傷痛一旦被觸犯,像洪水泛濫,傷自己,也傷他人。

我們都知道孩子會以哭的方式釋放情感,其實成人也一樣,傾訴心聲是最有效的方法,聽的人盡量不要表達意見,隻要聽。

據說失去親近的人的傷痛,需要在旁人關注下200小時,才能哭完淚水。每一個人都有累積的傷痛,一旦旁人與我們談心時,我們常迫不及待地告訴他們我們的體驗,能靜心聆聽的人有最多的朋友,情感的反應是在靜下來時才能感受到。在忙碌中這些都不會被覺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很怕靜下來,會不斷地找熱鬧,忙碌是因為無法麵對內心升起的感受。

幸福取決於你的選擇

有這樣一則寓言:

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座小山上,住著一個天才老人。據說他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問題。當地有兩個小孩想愚弄這個老人,他們捕捉了一隻小鳥,問老人:“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老人不假思索地說:“孩子,如果我說小鳥是活的,你就會勒緊你的手把它弄死。如果我說是死的,你就會鬆開你的手讓它飛掉。你的手掌握著這隻鳥的生死大權。”

其實,人的命運與那孩子手中的小鳥很相似:你手中握著失敗的種子,也握著邁向成功的潛能。我們有權選擇成功,也有權選擇平庸,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強迫你,就看你如何去選擇了。

選擇與生俱來,與死共滅。搖籃裏的啼哭無疑是選擇受挫的抗爭,而彌留中的歎息則是永遠失去選擇機會時的遺憾。有的人麵對選擇,堅毅、果敢,如勇士出征;也有的人麵對選擇,遲疑、膽怯,如臨萬丈溝壑。

有的人一生都在漫不經心地選擇;也有人把一生的賭注都押給一次銘心刻骨的選擇;有的人把選擇的視野拓得很寬,唯獨忘記自己;也有的人希望整個世界都成為他的墊腳石,為了更好地選擇自己。

有的人因為一次選擇前程似錦,也有的人因為一次選擇抱恨終生;有的人從來都不曾思考應該如何選擇,有的人寧願別人代替他選擇。

你可以深思熟慮地做一次選擇,但很多時候你是那麼的身不由己。朝夕之間,你唯一的權利,就是選擇一個走向。你常常在選擇,或許你常常別無選擇。

無論如何,選擇是躲不掉的。舊日的傳統要求無論什麼都要有個模式,按一條標準一刀切,形成了人們習慣於把選擇的責任交給別人。而隨著人生大環境的改變,人們開始覺得沒有絕對適應一切人、一切場合的標準,人們認為應該在順應曆史前進潮流的前提下,做出適合自己的最佳選擇。而且,當實現本身顯現出了多元化的原形,一體化的思想解體後,人隻剩下了他的個體,社會將逼著人們選擇,甚至你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選擇意味著機會,選擇越多機會越多,雖然有時會因過多的選擇機會感到困惑而不知所措,在幾個機會撞在一起時,讓人苦惱不堪,拿不定主意,也正是這各種各樣的機會,能夠使人一舉改變自己的命運。

選擇是躲不掉的,有誌者也不應該躲避選擇。

既然生活和工作給了我們機遇,我們就應大膽去把握和爭取。隻有毫不畏懼、大膽抉擇的人,才能抓住成功的契機。此外,我們還要善於審時度勢,因勢而動,抓住時機,才能做出準確的選擇。智者在選擇時總是把目光向前延伸,綜觀全局,做出明智的選擇。因此,擁有理性的選擇,包含著更多的希望;充滿經驗的選擇,蘊含著更多的機遇。在選擇的分岔路上,我們多一分成熟和勇氣,多一分理智和果斷,成功或許就在前頭。

人生離不開選擇,麵對選擇,許多人是用改變初衷來代替忠實地按照自己理想的選擇行事。因為現實中存在著許多幹擾選擇的因素:

(1)不相信自己。這種人在生活中永遠是被動的,他們借口自己能力低,腦子不好,缺乏經驗,凡事自己不去做主,聽從其他人的意見,談不上自我選擇,隻是依賴別人,或聽從別人擺布。這種人沒有能力選擇自我,或者說隻是讓別人選擇自我。

(2)自我奴役。自我奴役是指那些把自我關進心靈集中營的人,他們或者用無知、欺騙、分離來奴役自我,使自我喪失選擇權;他們或者設置“圍牆”,即給自己的願望和目標設置障礙和條條框框,把自我選擇權閉鎖在這樣的“圍牆”裏。

(3)以他人的認同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需要得到別人認同無異於說:你的看法比我的看法更為重要。這無異於把自己選擇的主導權交給了他人的“臉色”,看臉色行事,或被別人的臉色嚇住,悄悄地改變自己的選擇,這在生活中大有人在。

(4)害怕冒險。許多人以“因為這樣保險,所以……”為理由,而不願或不敢進行選擇,殊不知不敢冒險也是一種消極冒險。

(5)逃避應有的競爭。選擇中遇到競爭對手,就退避躲讓,借口“這個領域已處於飽和狀態了”,或者采取閉目塞聽的“精神勝利法”獲得自我滿足,因此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其實競爭是人生的一部分,同樣是逃避不了的。

(6)迷信權威。迷信權威,盲目服從“必須”、“應該”之類的條條框框,從而限製了自己的選擇權。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中隱含的道理。

在處於自己無法選擇的關係之中時,人們常常想依靠別人的力量,被迫做違心的事。如許多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時,以父母的希望為指導思想。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如果存在著心理上的依賴性,就不會有自主的選擇,而是產生怨恨和痛苦。

(7)自我挫敗。自我挫敗有兩種表現:一種認為自己已經走到了盡頭,“我也隻能做到這個地步了”;另一種是雖然好主意、好想法不少,但大部分沒有付諸實行,主要是頭腦中的消極思想作祟,如“大家可能會嘲笑我”、“要是去做,說不定被人家拒之門外”。人有了自我挫敗感,就會縮手縮腳,舉起“白旗”,放棄選擇。

(8)追求完美。許多人渴望一鳴驚人,抱著至善至美不放。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好主意,被人家說了一通:“啊,好是好,但還有一些缺點”,或者“別人已經在做了,不是什麼新東西”,因而把選擇的主導權讓位給缺點和缺陷。人才學研究證明,那些卓有成效的人,幾乎都擺脫了對選擇十全十美的苛求。

(9)為自己找借口。一些人借口年齡大了,再不會有什麼成就了而放棄選擇權,也有人借口“要對家庭負責不能胡來”而放棄了選擇,還有人借口“事實如此,無法變更”而放棄了選擇權。

其實,你隻要牢記,把握著你的一個又一個行動的舵輪應該是你的人生目標,隻要忠實地按照目標行事,就可以獲得選擇的主導權。要經常問自己:“我是為什麼而存在的?”如果你這樣選擇並堅持實踐自己的選擇,那麼,你不但今天是出色的,而且出色的未來也在等待著你。

許多時候選擇是最大的困難。有時需要頂住壓力,有時需要抵製誘惑,是成功還是失敗,這一切取決於選擇。

那麼,你會選擇嗎?或者為了提高你的選擇能力,是否還有其他事情需要做呢?為了幫助你確定和提高你的選擇能力,我們設計了這種特殊的測驗,我們把它稱為“選擇商的成績測驗”。與智商測驗不同,選擇商的成績能夠大大升高。因此,不要把你的選擇商看成是你的選擇能力的靜態的測定,而應看成是一種指示物,它告訴你應該做些什麼來提高你的選擇能力。

你一直有著相當明確的生活目標嗎?

你一直有著相當明確的工作目標嗎?

你能盡可能客觀地評價你自己嗎?

你在所選擇的領域中有特殊才能嗎?

你重視自我發展嗎?

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客觀的認識嗎?

你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追求有價值的目標嗎?

你敢於追求新思想、敢於冒險、敢於碰運氣嗎?

你能不以貶義詞描述自己嗎?

你擺脫了事事依賴別人的思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