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品格——優秀領導者的無形力量(1 / 3)

領導者的魅力是一種非凡的品質,具有無形的、極強的吸引力。傳統領導的主要力量來自權力,現代領導的主要力量來自自身的人格、學識、能力等去說服、影響和感召他人,這種無形的、非權力性權威發揮作用的範圍更為廣泛、時間更長久。

對於領導者來說,領導力的無形力量是來自領導者對他人的一種持續的影響力,這就是領導者具有某種閃光的品質。這種品質包括了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人在困難麵前所表現出的堅忍不拔的毅力、人與人交流過程中的同理心和換位思維能力、對持有不同性格和思想的人的寬容以及在處理危機時的勇敢和沉著等。

無形影響力的產生

領導無形的影響力是有很多種的,並且手段、效果也不盡相同,從其產生的原因來劃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基於威脅的影響力

在人類曆史上,恐懼可能是最普遍的影響係統之一,甚至在人類跨入21世紀的今天依然如此。在各個家庭、群體、組織中,害怕受到心理或生理的傷害是很普遍的。例如在企業中,員工常因擔心失業或減薪而產生恐懼感。

在恐懼產生的影響力下,員工是否同意命令或了解命令的原因並沒有多大關係,領導者所關心的隻是員工是否有能力執行命令。當然,如果員工了解也同意命令,強製的壓力也許會小一點,但命令的執行卻絕不容許改變。

雖然威脅作為領導手段相當吸引領導者,但是它也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成本太高。采用威脅手段的領導者必須時常盯著下屬,以發現不按規定行事的行為,並為了維持下屬的恐懼感要加以一定的處罰。這樣就使得處罰和監督的成本都很昂貴。

此外,恐懼本身也可能導致失效。在長期的恐懼壓力下,人們對恐懼不會再有任何感覺,並有可能在長期的壓力下暴發出相反的作用力。這是任何一個領導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2.基於傳統的影響力

基於傳統的影響力大概是曆史上產生影響力最普遍的方式。這種影響力可能起因於恐懼,然後對恐懼的服從經過內化和製度化,融入了社會的組織結構和人們的意識形態。員工對領導者的服從可能由於尊敬領導者的高明之處,也可能由於社會習俗使然,認為服從領導者是天經地義的。由此可見,以傳統為基礎的影響力的最大優點在於:具有正麵的激勵作用,而不是使人因恐懼而不得不服從。並且,影響力來自職位而不是來自占有職位的人,這種“對位不對人”的影響力帶有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即使換了領導者,影響力依然存在。但正因如此,基於傳統的影響力也就有了一個最大的缺點,便是對影響力的發生者而言,其影響力與本身的能力沒有了關係,於是這種影響力就可能成了基於盲目信從的影響力。

3.基於理智服從的影響力

假設我們能夠計算所有影響事件的次數,會發現最普遍的影響力是基於理智服從的,這在領導人員和技術人員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追隨者基於某些證據,相信領導者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而且做事確實有其自己的原則和道理,因而願意服從領導者。所以在這種影響力下,下屬之所以服從可能因為他了解行動的緣由,而且同意這是解決問題的適當行動。在這種影響力發生作用的過程中,領導者要有更多的主動精神,即領導者要對下屬解釋,這是對下屬最基本的尊重。這種方式等於說:“我認為你有能力和知識了解我所說的,而且我花時間跟你解釋說明我尊重你。”因此,下屬覺得領導者對他相當尊重。

有這種影響力的領導者多數是依賴他的親和權與專家權勸服追隨者,而不是以命令的方式使追隨者服從,這樣便讓下屬覺得自己已分享了領導者的權力,不覺得被領導者統治。這又反過來增強了領導者的權力,使下屬基於理性而服從領導者對他們的領導。

如果領導者按照理論,前後一致地運用上述影響力,一定會有效果。但不能保證任何一種影響力,在任何對象和情況下都能成功。因為在實際工作中,影響力不會單純地來源於權力、傳統或者理智,更多情況下是三者的結合體。如何成功地把握影響力的塑造,正是一個成功領導者實施其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在領導者實施影響的過程中,其結果是否會與其想象的一致還在於具體操作過程中的某些具體因素。追隨者的工作動機和努力有賴於:

①預計努力會達到領導者所設置的目標的可能性;

②預計如果達到目標,領導者會獎賞或減少、取消懲罰的可能性;

③預計獎賞能滿足需求的可能性;

④所滿足的需求的重要性;

⑤於是,當所滿足的需求非常重要,獎賞成為滿足需要的工具,並且通過努力達到目標而得到獎賞的可能性越大,下屬就會有越強的工作動機並付出更多的努力。

品格是魅力的源泉

領導者的品格是決定自身價值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領導者魅力的重要源泉。具有高尚品格的領導者會散發迷人的魅力,吸引著員工。領導是一種指揮和控製行為,是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產生影響的過程。成功領導的關鍵就在於領導者具有超過一般人的影響力,以此來有效地影響被領導者的心理和行為。而影響力主要來自強製性影響和自然性影響。品格是自然性影響的主要來源。一個領導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員工的擁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品格修養。

華盛頓以其完美的品格贏得了美國人民的信任,當上了第一任總統。1788年,出席製憲會議的代表皮爾斯·巴特勒在談到總統權限的規定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代表中有許多人選舉華盛頓將軍擔任總統,而且根據他們對華盛頓品格的看法而決定他們應當給予總統多大的權力。可見良好的品格是造就優秀領導者的基礎,而不好的品格往往成為領導者成功的羈絆。

良好的品格有助於有效領導的實現,它可以加強企業的整體性,使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休戚與共、榮辱相依,從而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試想一個品格低劣卻又大權在握的領導者如何能實施有效的領導?

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政治生涯開始時便追隨甘地,支持甘地所領導的運動。甘地本人對他十分欣賞,寄予厚望。甘地經常和尼赫魯在各種問題上交換意見,主動提拔他擔任領導職務,由於甘地的作用,尼赫魯在國大黨的地位迅速提高。尼赫魯雖然9次被捕入獄,但是他從未放棄他的政治抱負和理想。

更加可貴的是,尼赫魯並不盲目地追隨甘地,他不怕困難,對歐洲進行了考察,在很多問題上的看法早已超過甘地。他始終走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最前列,提出了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廣泛擁護。他所具有的良好品格,如對革命的堅定信仰深受印度人民的崇敬和信賴。政治家需要良好的品格,因為他要實現有效的領導,同樣領導者也需要實現有效的領導,因此領導者同樣需要良好的品格。

有些政治家對品格不屑一顧,如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他的《領導者》一書中對道德表示輕視,他說:“美德不是偉人領袖高於其他人的因素。”這種認識從根本上來說是錯誤的,它將權力等同於權術。權術往往是不擇手段的,在不夠民主和透明的權力機製下,它有可能發揮作用,但是在民主化和透明度很高的機製下它往往會讓領導者寸步難行。尼克鬆因“水門事件”而下台,正說明了這點。因此,隻有道德被認可,才能實現有效的領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領導者必須通過自己的道德品質來吸引員工。員工往往對領導者的能力表示欽佩,進而服從,但是更多的時候是被領導者的道德品質所感動,進而產生無條件地服從和信賴。因此,領導者要注重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雖然不能做一個偉大的人,但是一定要做一個崇高的人。

領導魅力可以培養

有一位著名企業家曾經在一個報告會上說:“在現實世界裏,眾所皆知的一流領導者無一例外地都具有一種罕見的人格特質,他們處處展現出魅力領袖的風範。他們不但能激發下屬們的工作意願,還具有高超的溝通能力,能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渾身散發出吸引人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帶領的團隊屢創佳績,擁有一連串驕人的輝煌成就。運用獎賞力與強製力來領導,也許有效,但是如果你要提高自己的領導魅力,贏得眾人的尊重和喜愛,就要盡最大的努力以影響和爭取下屬的心。誰能做到這點,誰就能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人,而且也可能完成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是啊,下屬為什麼為他的領導努力工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領導所擁有的個人魅力征服了他,激勵他勇往直前。你可能會聽到一個下屬說:“你和他在一起待上一分鍾,你就能感受到他渾身散發出來的光和熱。我之所以賣命努力,乃是因為他強大的魅力,深深吸引我所致。”

從領導效能的觀點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魅力遠勝過權力。優秀的領導才能,特別是個人的魅力或影響力,才是真正促使下屬發揮最大潛力、實現計劃和目標的魔杖。多少年來,有關統禦、領導的書籍和研究報告中,討論的主題涉及組織領導、領導者行為、權力領導可謂數量眾多,內容廣泛。這些重要的主題,都包含了許多不錯的構想。

事實上,就一句話:與其做一位實權在手的領導者,不如做一位散發魅力的領導者。就是說領導者需要更多的是令人懾服的魅力,而不是令人生畏的權力。因此,是否擁有這種魅力,是領導者能否成功的關鍵。

領導魅力是可以培養的,因此不用過分擔憂和懷疑自己有無足夠的領導魅力。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麼一句鼓舞人心的話:“每一個人都有一方魅力的沃土,等待你去開墾。”如果希望增強自己的領導魅力,就努力去學習吧!培養魅力從哪裏入門呢?要注意哪些基本原則呢?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位更具魅力的領導者,現在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趕緊培養一項吸引追隨者的超凡特質——“跟我來”。要使追隨者“跟我來”,必須先懂得如何激發他們的追隨動機。領導者做到下列四件事情,就會具有激發下屬追隨動機的魅力。首先,要讓下屬感到他重要。每個人都希望受到重視,要設法讓下屬感到自身很重要,並竭盡所能滿足他們的這種心理要求。其次,要推動你的遠見、目標,並說服下屬相信你的目標是值得全心投入的。再次,記住:想要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必須怎樣對待別人。你想讓別人追隨你,你就要關心他們,公平地對待他們,將他們的福利放在你的眼前。最後,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為你下屬的行為負責,千萬不要將責任推給別人。要提醒自己說:“這是我的錯,不能怪任何人。”另外,培養和增進領導魅力,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當你激發了下屬的追隨動機之後,還必須確實做到以下三件事,才能更進一步展現令人懾服的“魅力”,有效吸引下屬為你赴湯蹈火,永遠跟隨著你。這三件事就是:揚善懲惡,是非分明;做一個前後一致的人;注意別人,也讓別人注意你。

自尊、自愛最有派

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在《金言》中指出:“最要緊的是自尊。”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認為:“人應該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簡單地說,自尊、自愛就是自覺做一個高尚的人。這有兩方麵的內容:從人與物的關係而言,人是主人,物是從屬;從操縱和支配物而言,人高貴於物,而不是物高於人。

自尊意味著對自己的思想、行為負責,所以首先要有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前者是內在的自尊心,後者是外在的尊嚴。自主意識是自我依據對真理的認識,對社會生活中的是非善惡等進行獨立的判斷。自主意識要求的是獨立思考,追求真理,不能人雲亦雲、隨聲附和,更不能屈從於權威或多數人的意見,違心地放棄自己的主見。在原則性的爭論中,那些左右逢源的騎牆派、社會風雲突變中朝三暮四的風派人物,都是失去了最為寶貴的自主意識。當然,自主意識也絕不意味著自以為是、固執己見,這恰恰是自主意識差的表現。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意識離不開社會空間。實際上,自主意識是對社會,包括自己所從屬的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念、道德原則、行為規範的自我抉擇、自我認定和自我堅持。這些社會和群體意識,如黨性、民族氣節等,存在於人的自主意識中,也隻有通過人的自主意識,才能得到現實而生動的表現。如果人的自主意識隻反映個人私欲,不反映社會要求,絕談不到自尊心和人的尊嚴。

自主意識直接決定著人的獨立人格。人如果喪失自主意識,或者有意趨炎附勢,依附於他人,受他人的擺布,也就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如妄自菲薄、阿諛諂媚、卑躬屈膝、喪失國格等,這也就沒有尊嚴可談了。有的領導者在上下級麵前有兩副麵孔,召開群眾大會時不是麵對台下的群眾講話,而是一味側身麵向上級的領導講話;還有的領導者對上級的批評即刻快速反應,或虛表同意,或沉痛檢討,顯得輕率,這都有失自尊。有自尊的人對上級的批評起碼慢半拍表態,經過理智的思考,再做出實事求是的回答。總之,自尊具有社會的標準性,人的行為隻有符合社會標準、受到社會的褒獎,才會有自尊。自尊實質上是指人以社會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來約束自我、控製自我、指導自我和評價自我。

總之,自尊、自愛是領導者最寶貴的品質。領導者做工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要靠真理的力量陶冶、鍛煉,真理的力量則要靠人格的力量去支撐。領導者人格的力量,也就是領導者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領導者的形象和威信,是領導者以自己自尊的言行,長期塑造和培植起來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要損害和破壞其形象、威信,降低人格的力量,由於領導者所處的特殊地位,隻需一個有失檢點的行為即足矣,這恰似“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培根說:“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如果說擔任領導職務是一種幸運而不是厄運的話,領導者更要加強修養,謹慎處之。